冀中抗战的地道有多长?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据1944年冬不完全统计有1.25万公里。电影《地道战》的观众已逾18亿人次,可至少总长一万多公里的冀中地道里,曾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谁还能讲清呢?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记者在冀中寻访地道战遗迹,许多村庄的人都说村里原来有地道,甚至一些中年人小时候还进去过,但不少都在1963年发大水中坍塌了,余下一些也由于地道原本就不坚固,再加上多年无人修护,大都泯灭无痕了。记者只找到清苑县冉庄和正定县高平村两处地道战遗址。冉庄保存着3000米长的地道,为了保护和便于参观,多已重修过了。高平村的地道还有300米,也重修过。当年抗日军民挖出的至少一万多公里地道,也许更多要在保留的图文资料和亲历者的回忆中寻找了。60年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已到了耄耋之年,从他们口中追寻已往的回忆不是件轻松的事。但静下心来,还是能从他们那喃喃细语中钩沉出往昔的峥嵘岁月。
在残酷的战争中摸索出的地道战
清苑县冉庄85岁的张景芝回忆说,从1938年起日寇多次进犯冉庄,人们为了少受损失,开始在偏僻、低洼的野外和村里挖隐蔽地洞,用来藏东西、藏人。可后来一些地洞被日寇发现,受了不少损失,人们又挖多出口的地洞,再往后各家的地洞连起来,成了地道。地道战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摸索出来的,冉庄可以说是冀中地道战的一个缩影。冀中最早挖地道就是在1938年左右,在蠡县、清苑等地,开始是只有一个洞口两三米深的地洞,日寇“扫荡”时,一旦被发现,难以反抗,也无法脱身。在血的教训中,蠡县等地党的地方组织总结斗争经验,推广挖掘多口的秘密地洞,后来又把这些地洞挖通,形成能藏能走的地道。
对地道的作用,一开始也不是都能认识到。一些老人回忆说,当时有干部认为敌人来了就钻地道是逃跑,在地底下只能挨打,不赞成挖地道。1941年春,蠡县曲堤村民兵利用地道,在村内村外自由转移打击敌人,击退了来犯的日军,初显地道战神威。这一年,时任冀中军区政委的程子华实地考察了蠡县、高阳、清苑等地的地道斗争。1942年1月,冀中区党委指出:“地道斗争在某些残酷地区作为民兵进攻与防御的依托阵地及群众逃避敌人突然包围,是有真正作用的。但必须和武装斗争、爆炸运动相结合。”并指导全区开展地道斗争。
敌强我弱下生存斗争的重要手段
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五一大扫荡”时,一些地道遭到敌人破坏。定州市北疃村81岁的王俊杰当时是民兵,他回忆说,1942年5月27日,日军用放毒气等手段在北疃村地道里杀害我民兵和群众800多人。但在不少地方,抗日军民利用地道给了敌人沉重打击。1942年5月29日,日军袭击深泽县白庄,八路军和民兵利用地道和村落工事,以我方伤亡20多人的代价,毙伤敌人400多名,击毙了日军大队长营泽。地道成了在严酷的形势下,抗日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重要手段。
1944年秋,杨成武出任冀中军区司令员,他对多个县区的地道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察,钻过了冀中最好和最差的地道,系统总结了地道的构筑以及战术、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写成两三万字的《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强调要把隐蔽性的地道和战斗性的地道相结合,这篇文章作为秘密文件油印下发各地。这之后,冀中地道战从地道构筑到战斗技术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不少村庄的地道里有战斗地道、隐蔽地道,有秘密会议室、厕所、汲取饮水处,甚至有牛栏猪圈,并有防毒、防火、防烟等设备,如同“地下村庄”。正定县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