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断抓住有利时机,壮大革命武装
1927年9月的东固敖上会议关于筹建革命武装的决定,与10月赣西特委成立会议上传达的党的八七会议和省委关于秋收暴动的精神相一致,因此东固党组织积极寻找机会,将武装斗争的大旗公开举起来。于是,11月12日,赖经邦、曾炳春、段起凤等率领东固工农革命军和百多名群众,从东固奔袭山下富田镇,捉拿反动土豪王初曦(他本人逃走,捉得其弟王良照),缴获长枪6枝,子弹几十发。此行动战果虽然不大,但影响很大,被史称“东固暴动”。①从此,武装斗争的大旗在东固地区高高举了起来,震惊周边反动派。东固工农革命军紧接着富田的行动,又在周边永和、吉水水南等地打土豪和袭击地方反动武装,皆获胜,大长革命人民志气,大灭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的威风,亦壮大了东固革命武装队伍,连永丰良村的“三点会”头领梁人杰也率众弟兄投奔到东固革命队伍中来了。永丰、兴国的工农革命军经常与东固工农革命军联合行动;万安暴动失败后,区委书记肖子龙、肖玉成率领万安河东农军转移到了东固山,直接参加东固斗争。他们经与各地反动靖卫团的多次战斗,缴获的枪枝不断增多,革命军指战员也得到了实战锻炼,战斗力和军事谋略水平不断提高,东固山出现了良好的革命形势。
1928年1月,江西省委撤销了赣西、赣南两特委,成立了新的赣西南特委,统一领导这广大区域的革命。特委设有军事委员会,东固工农革命军队长参加到军委会。2月,赣西南特委批准将东固工农革命军和永丰、吉水农军合编成立江西工农革命军第3师第七纵队,吴江(后段起凤)任纵队长,赖经邦(后詹天龙)任党代表兼参谋长,曾炳春任秘书长。下辖3个区队,有150多人,80多枝枪。第七纵队积极开展了军事斗争,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支援兴国、吉水、永丰乃至于都等地的一些暴动等行动,队伍不断扩大。不久,原在吉安县油田地区活动的第九纵队也游击到东固山集训,赣西南特委成立了七、九纵队总指挥部,以加强对这两支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②4月25日,江西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永丰、兴国、于都三县交界处已形成割据”,表明以东固山为中心的武装斗争进入了新阶段。③
1928年7月,以七、九纵队为主干的武装力量粉碎了吉安、永丰、吉水、泰和、兴国靖卫团对东固根据地的“五县会剿”,七九纵队还经常游击到各地作战,影响不断扩大。该年《中共江西省委关于目前政治状况及各地工作情形给中央的报告》(抄注:原件无月份)中称:“赣西有七、八、九游击队在吉安、吉水、永丰、乐安诸地,三纵队以七纵队为最好”。④不久,赣西南特委撤销,恢复赣西、赣南两特委,东固的工作主要归赣西特委领导。9月,七九纵队在吉水阜田合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赣西特委秘书长李文林担任团长兼团党委书记,段起凤任副团长,袁振亚任政治部主任(不久由政治宣传队队长曾炳春接任)。红二团以东固为根据地开展斗争,⑤其作战范围更大了,战斗力更强了,先后攻打过乐安、兴国等县城,粉碎敌“五市联防”靖卫团进攻,不但巩固扩大了东固根据地,还有力地支援了井冈山的斗争。
当时东固地区武装斗争形势很好,土地革命深入,群众参军参战积极性很高。除七九纵队——红二团以外,后来又成立了东龙游击队、吉水白沙游击队等,赣南一些县也成立了地方纵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29年2月15日,红二团划出一部与赣南第十五、十六纵队合编成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段起凤任团长,金万邦任团党委书记。⑥1929年3月20日,红四军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起草的《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记述到江西红二、四团的情况:“5.前敌委员会决定四军、五军及江西红军第二第四两团之行动,在国民党混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6.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李文林部)约四百枪,战斗力颇好,现在兴国、泰和、赣州之交。独立第四团(段月泉部)约三百余枪,战斗力尚弱,现在兴国、于都之交。”“9.我们自一月十四日离开井冈山……二月十一日在宁都之大柏地,与追兵先头部队刘士毅第十五旅两团战,大败之。我军士气大振”;“在东固休息一星期,与江西红军二、四两团会合……”⑦
江西红二、四团都依托东固山作根据地,在赣西、赣南广大区域进行武装斗争,与国民党正规军、反动地方武装靖卫团等进行了不懈的战斗,给敌人以沉重地打击,使红色区域不断扩大,赣西南土地革命得以顺利推进,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并有力支援了红四军、红五军的战略行动,成为江西革命中坚。1930年1月,红二、四团成为新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的主力。
继红二、四团之后,东固地区又先后成立过一些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后来他们成为于1930年7月成立的红军第二十军的一部分。
东固根据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武装斗争之路,不断产生、壮大革命武装,证明东固党(赣西南特委)有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他们中虽然不少领导人是知识分子,但他们很重视抓枪杆子,不断在斗争中壮大革命武装。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发挥联合作战的作用,不但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到一定时候,还善于将几支武装联合起来组成更大建制的军队,服从统一领导,以利与强敌作战,担负更繁重的作战任务。这就克服了分散主义、小团体主义。这种良好的发展现象,表明东固根据地党政军民虽然主体是农民,领导人不少是知识分子,成长在山区,但他们眼光和心胸并不狭隘,他们有坚定的立场,有宽广的胸怀,能互相尊重,和讲大局、顾整体、援友邻的精神。这种现象过去分析、研究不够,究其是革命理论、党的政策、纪律起了关键作用,还是客家文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东固山及周边是典型的客家聚居区),还是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对此,似应值得认真思索。现在看来,东固根据地的许多经验值得认真研究和很好地总结。
注 释:
①《江西党史资料》第十辑。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党史研究室合编,1989年6月版第246页。
②同上书第247—249页。
③同上书第250页。
④同上书第41页。
⑤同上书第253页。
⑥同上书第255页。
⑦《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4-55页。
作 者:王阿寿,原名耿艳鹏,1949年3月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党史军史研究,1980年开始发表学术论文。系中国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江西省中共党史现代史学会、江西省历史学会会员。曾任《万安县志》副主编、万安县政协副主席。为《万安文史资料》主编。由于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未评职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