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2009-06-23 13:58:14
作者:刘金菊、胡亮华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四、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东固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10月开创到1929年11月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成立,虽说是割据区域,却看不到一点赤色割据的迹象,没有井冈山赤色区域那种热闹场面,没有工农兵政府的名义,也看不到农民协会的牌子,更看不到一条红军标语,尤其明显的是没有烧房子的现象。就是1929年2月红四军3000多人的队伍在东固一住下,都有军需供给,不仅有饭吃,还有蔬菜、猪肉吃,并且不停地有人送米送菜、送鱼送肉来,慰劳红军的队伍络绎不绝,敌人的情报也能及时地得到,这就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秘密割据”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公开斗争和秘密斗争相结合;没有公开的红色革命政权,却有秘密的武装割据;斗争方式采取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革命武装以农军为基础,同争取、改造绿林武装相结合。毛泽东后来把这种割据方式称之为“李文林式”割据方式。1929年4月13日,毛泽东在给井冈山地区坚持斗争的湘赣边界特委的信中这样介绍和评价东固秘密割据的经验:“这番我们到了东固则是另一种形式,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利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取得群众而不致失掉群众……”。[2] 毛泽东还将东固革命根据地秘密割据方式与红四军在井冈山采用的公开割据方式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各有利弊。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在全国反动政权处于相对稳定、反革命势力阵容强大的情况下,采用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秘密割据方式更有利于革命的发展,更能保护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拥护,更有推广的价值和可能。正是由于受到东固革命根据地秘密割据的启发,使毛泽东找到了在反动政权强大情况下农村革命根据地对付敌人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的有效方法。于是在1930年1月写给林彪的信中,毛泽东特地推荐了东固的“李文林式”根据地,并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根据地相提并论。
    东固革命根据地秘密割据斗争的方式和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东固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创造性贡献。
    五、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启迪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道路。这一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首先是源于毛泽东自己对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经验的总结,其次是源于毛泽东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看到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新的斗争方式。
    在东固,毛泽东不仅对秘密的武装割据形式感兴趣,而且对东固红军的“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更感兴趣。毛泽东觉得,东固红军的“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与袁文才、王左的“打圈子”战术,极其相似。但东固红军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加灵活地“打圈子”。现在红四军来到了赣南,形势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是继续坚定原定的计划,返回井冈山去当“山大王”,在那个狭小的天地中“打圈子”,还是象东固红军那样采用“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打圈子”,争取创造更广大的割据区域?当得知井冈山已经失守、红四军“无家可归”时,毛泽东想到了东固根据地红军的经验,于是毅然决定红四军不在东固与敌作战,也不返回井冈山,立即离开东固转向闽赣边界地区,象东固红二、四团那样,采用“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通过打游击来对付敌人。正是通过转战赣南闽西两年零十个月的转圈子,从转小圈子到大圈子,从小游击到大游击,从游击战到运动战,毛泽东“连片割据”的军事思想越来越成熟,直至打出共和国的摇篮——中央苏区。
    1929年2月在东固会师大会上,毛泽东说:“红四军是铁军,红二、四团是钢军”[3],“现在东固山与井冈山已经联结起来,将来它们还要连接全中国!中国革命一定要胜利”[4]。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及其在东固的所见所闻,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毛泽东关于建立更大范围的革命根据地,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最终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思想。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雏形正在形成。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东固革命根据地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东固山,不愧为是第二个井冈山。

    注  释:
    [1] 肖显社、 王丽文:《统帅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2] 余伯流、 凌步机:《毛泽东与瑞金》,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 页。
    [3] 余伯流 、陈钢:《毛泽东与井冈山》,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 页。
    [4] 余伯流 、陈钢:《谁主沉浮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 长征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作  者:
    刘金菊(1965- ),男,江西省于都县人。南昌大学法学院思政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胡亮华(1973- ),男,江西省星子县人。南昌大学法学院思政教研部2006级硕士研究生。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与东固革命根据地
·下一篇:东固革命根据地与三次反“围剿”斗争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从东固到赤安
·从东固到赤安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