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5月,驻吉安的国民党军一部在反动地方武装靖卫团配合下,对东固根据地和红二、红四团发动“进剿”。红二、红四团采取“打圈子”战术与敌周旋,避强击弱,寻机歼敌,最终挫败了敌之“进剿”,巩固了根据地并发展了自己的兵力。9月,遵照赣西特委指示,赣西游击第一、第二大队合编为第三纵队,游击于赣西的峡江、吉安、安福边界;红二、红四团则在赣江以东的吉水、永丰、南丰、广昌、宁都、于都、万安、泰和等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到11月,红二团发展到700多支枪;第三纵队扩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三团,拥有300多支枪;红四团也发展到400多支枪。同期,赣西和赣南的其他游击队,分别合编为赣西工农游击第一、第二大队,共拥有440支枪;兴国游击队也发展到拥有360支枪。在上述形势推动下,共产党员罗炳辉率领吉安八乡靖卫团百余人举行 起义,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后并入红四团。不久,赣西工农游击第一大队扩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其间,赣西农民赤卫军第一至第九纵队相继成立,赣南也组织了一批新的游击队。以东固为中心的苏维埃运动,已经“波浪式”地扩展到赣西南广大地区。
李文林等领导的“东井冈”的红军,在赣西南地区坚持与发展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斗争,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军在闽西发展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斗争,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相互呼应之势。毛泽东对此给予高度肯定。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总结创建农村根据地发展红军和革命战争经验时,把“李文林式”的斗争与“朱毛式”、“贺龙式”、“方志敏式”的斗争相提并论,指出这种“有根据地,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正因为“李文林式”根据地实行的政策是正确的,才使以“东井冈”为中心的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如激流归大海一般,由局部汇入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1930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赣西红军独立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团和赣西工农游击第二大队等部,合编组成红军第六军(后称红三军),后编入红军第一军团;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赣西南苏区(后称赣南苏区)正式形成。之后,红一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军团;赣南苏区成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
“东井冈”的斗争,由此而走向新的辉煌。
作 者:
陈伙成,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大校军衔。
陈 力,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大校军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