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是东井冈 会师天下壮”——略谈东固斗争的历史意义
2009-06-23 11:41:21
作者:陈伙成、陈 力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二、在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斗争中,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游击秘密割据”,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初级阶段最佳的斗争开展形式
   中国共产党转入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后,各地党组织在领导武装斗争过程 中都在努力探索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和具体实践形式。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斗争,率先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形式。所谓井冈山道路,就是后来概括的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它包括战略方向、实践形式、包围过程、终极目标等要素。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这条道路的实践形式,即“建立根据地”。它以武装斗争、割据区建设和土地革命三者相结合为基本内容,将武装夺取的区域,具体为对这一区域的管治、建设和以为战略基地。从这一意义上说,“工农武装割据”概念就是根据地概念,后来称苏区、边区、解放区。
   “工农武装割据”还有一个开展形式问题。它的终极形式或者说最高形式,是“守土公开割据”,又称“固定区域公开割据”。像最初出现的海陆丰地区和井冈山地区的割据,像土地革命战争中期的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西苏区、湘鄂赣苏区、湘赣苏区、赣东北苏区等,都是“守土公开割据”。它的特点是红军以保卫和扩大割据区为主要任务,坚持在割据区内进行反“进剿”、反“会剿”、反“围剿”斗争;割据区内的共产党组织、红色政权和群众革命组织都是公开的;割据区与非割据区“红白”界限分明。这种形式,实质上就是对抗性的“一国两制”。这样的割据区完全实现了民主革命,政治影响大,有利于鼓舞人民的斗争。但其不利之处在于易受敌人的经济封锁,一旦沦陷会遭到敌人严重的烧杀破坏。特别是“工农武装割据”产生的初期,红军力量弱小,这种“守土公开割据”困难很大,很难坚持。这就决定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初级阶段必然会产生其他的形式。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所有地区,除上述的“守土公开割据”外,其开展情况还有三种形式。一是“守土秘密割据”。以1928年洪湖区的斗争为典型。那时敌重兵屯集于湖北中部长江沿岸,洪湖区的红军游击队极其弱小,只好相对分散潜伏于湖畔偏僻的农村,利用水网纵横不便于敌“进剿”和经济封锁的有利条件,在人民群众支持下保存和积聚力量,等待环境的改变。这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形式,不具普遍意义。二是“游击公开割据”。1929年夏开始,在国民党军阀混战的有利形势下,力量较大的红军基本都取这种形式。它的特点是:主力红军在大范围内游击,地方红军守土;割据区内党组织、红色政权和群众革命组织都是公开的,并且实行了土地革命。这种形式能够迅速扩大红军和割据区,但必须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即必须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必须在“天下大乱”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开展。三是“游击秘密割据”。也就是东固斗争独创的并影响到桥头斗争所实行的“飘忽不定秘密割据”。
   相比之下,东固斗争独创的“游击秘密割据”,是“工农武装割据”初级阶段利最多弊最少的开展形式。毛泽东曾对它的特点加以总结:一是“武装的形式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部队”;二是“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游击的区域是很宽的”;三是“反动势力是驱逐了,权力完全是我们的”;四是“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这种形式的最大好处是主动:红军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游击,又可以在必要时潜回中心区域(秘密根据地)休整;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依靠这些组织,明了敌情,取得补给,安置伤病员;可以迅速扩大队伍;割据区和非割据区没有明显的“红白”界限,不易受敌人的经济封锁,即使敌人占领了割据区,也找不到破坏的目标,有利于保存革命力量。因此,这种形式最适合于初创时力量弱小的红军采用,特别是适合于红军小部队在敌人统治处于稳定的环境下采取。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发现这种形式后大加赞赏,并指示湘赣边界特委,让留在湘赣边界坚持斗争的红军改变过去的“守土公开割据”,实行“游击秘密割据”。稍后,湘鄂赣边特委也在斗争中实行了“游击秘密割据”。
   东固的“游击秘密割据”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初级阶段最佳的开展形式,是很可贵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斗争形式的创造者那种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勇气和独创精神。如前所述,赣西南斗争的最初计划是以万安为中心,先期目标是夺取万安城,接下来是泰和城、永新城、赣州城,“以形成赣西南割据”。这一计划,反映了当时党内以城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盲动主义的错误。在这种大的趋势下,作为一个小的局部,能够不随波逐流,正确认识敌强我弱的现实,在斗争实践中坚持走自己的路,创造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是何等勇气,何等智慧。可以说,这种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勇气智慧和独创精神意义更大,启示影响更深远。
   东固斗争,在勇气智慧上,在开拓创新上,与井冈山斗争异曲同工,的确堪称“东井冈”。
   三、以“李文林式”的斗争与“朱毛式”的斗争相呼应,坚持与发展了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促进了红三军和赣西南苏区的建立
   陈毅的“会师天下壮”诗句,来自于与“东井冈”红军的患难之交。1929年1月中旬,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后,立即陷于三路敌军的“追剿”,并一时难以摆脱险境,以致毛泽东、朱德、陈毅不得不准备在万不得已时,各带一部化整为零分散游击。2月11日,红四军在瑞金大柏地歼灭了“追剿”军一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被动态势,但部队仍处在饥寒交迫十分疲劳的状态,并带着300余名伤病员,仍没有彻底摆脱困境。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得悉赣南有红二、红四团和东固根据地,当即插入宁都,直指东固,寻求帮助以休整部队。2月17日,在李文林率部引领下,红四军主力进入东固根据地。沿路的群众主动为红四军筹粮,帮助抬伤病员,并把红军官兵迎进家中盛情款待。红二、红四团不仅帮助红四军建立医院安置重伤病员,把轻伤病员安置在老表家中,还从所部抽调子弹7200发,以解红四军主力弹药紧缺的燃眉之急。红四军主力在东固休整7天,部队得到补充,官兵恢复了体力,振奋了精神。之后,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转战闽西,发展闽西的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可以说,在东固根据地得到的休整和补充,为红四军开展新的斗争进行了必要的准备。
   红四军主力离开后,李文林为主要领导的红二、红四团,继续担负着坚持和发展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使命,在深入发动群众秘密建党建政建立革命组织同时,大力发展群众武装,并通过将群众武装升级为正规红军的途径,大力扩大红军。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殷富村对革命的贡献
·下一篇: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地位评述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从东固到赤安
·从东固到赤安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