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江西省》资料摘录 |
2008-03-27 23:34:05 |
|
作者:郭志明执笔 |
|
|
|
|
农群众参加了红军,涌现了扩大红军的兴国模范县,创造了少共国际师、工人师,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弟送兄的参军热潮。据新近统计,从1928年至1935年间,中央苏区扩红约35万,其中60%以上的兵源来自于苏区江西省。解放后,实行军衔制时,授予江西籍上、中、少将多达325名。同时,江西红军在粉碎敌人一至四次“围剿”中,灵活机动而又成功地运用了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战术,特别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诱敌深入、各个击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扰、堵、袭、截、诱、毒、捉、侦、饿、盲”等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毛泽东军事思想贡献了实践依据。此外,苏区江西省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和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给予了财力和物力上的极大支持。如粮食,洛口节省支援大米64351斤、干谷11424斤。瑞金、兴国、于都等20余县的少先队不完全统计,节省大米158367升,干谷53296升;贡献军用废铜、铁、锡、子弹壳等几十万斤,献出草布鞋达12万多双。
第四、苏区江西省在其艰苦卓绝的苏维埃斗争运动中,形成了至今仍需极力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有:1、全心全意为人民打天下谋福利的群众观点和路线;2、艰苦奋斗的革命创业精神;3、以身作则、模范带头的工作作风;4、为政清廉,克己奉公的生活作风;5、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到基层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苏区江西省委、省苏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带头背米下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到三分之二时间在基层指导工作,带动了苏区全省干部好作风的进一步树立和形成。此外,“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同样,赣东北的同志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因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来办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走山路打灯笼”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歌,就是50年前中央苏区人民拥戴苏区干部最形象的赞歌。这种干部好作风,不仅在苏区时期发挥了革命原动力的伟大作用,即使在今天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代,也必须继承、弘扬和赋予它以新的内容。
但是,在江西省苏维埃运动的历史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和失误。这些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在肃反扩大化,反所谓“江西罗明路线”,执行王明“左”倾土地政策和政治路线等方面,错误地处理了一大批江西苏区的各级党政军干部,严重地阻碍了江西苏维埃运动的正常发展。这些曲折与失误,不仅给江西苏区带来了不良后果,也给全国其他苏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总之,苏区江西省的历史,是在以毛泽东、朱德、陈毅、李富春、曾山等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苏维埃运动史上,展现了最为壮观的历史画卷,在经济、政治、军事、政权、文化等建设方面,取得了比其他任何苏区都更伟大的成就,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建设起了全国地域最广、人口最多、且最巩固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它在全国苏维埃运动中所占的特殊历史地位,成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策源地,因而它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到了最重大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郭志明执笔)
(摘自《中央苏区江西省历史概述》一文,原载《江西党史资料》第14辑:中央苏区江西省专辑)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