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回忆和论述东固革命根据地 |
2008-03-28 11:27:08 |
|
作者:摘自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
|
|
|
|
有自己独有的讲题,他在演说中永远不忘记强调两种思想。第一,他对军民讲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从太平天国历述下来,这就使得他们认识到他们乃是伟大革命传统的继承人。第二,他一再重述,“象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如果不进行武装斗争,就没有农民和工人的地位,没有共产党、土地改革和其他改革的地位,革命也绝对不会胜利。”农民在农村中的斗争,他说,只有在城市产业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的帮助下,才能够成功。
在一九二九年的早春,他坦率地就他所知对军队和人民分析了国内和国际形势,他说,蒋介石也正在跟桂军交战,争夺领导权,因此无法象封锁井冈山那样派遣精锐部队来封锁东固山区。朱德又说,事实上大家都知道,福建军队不过是加入国民党军队的职业土匪,奉令来封锁东固,到现在也还没有露面。他们唯一的要求是,“能够躲在自己的老家不受干扰地抽税和贩卖鸦片”。
……
……朱德将军承认,反革命力量和帝国主义固然有冲突和矛盾。革命力量之间却也有难以解决的问题。他说,例如到了东固,他和他的同志们发现当地共产党领导人中间有个很特别的现象。这些人乃是地主的儿子,有的甚至本身就是地主,但大部分都年轻,受过教育,在大革命时期担负过重要工作,而且就在那时参加了共产党。有几个还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其中有一个是该校的教官。他们全都参加过南昌起义,起义后便回到东固家乡,开展土地革命。
这些“知识分子”——朱将军这样称呼他们为革命做了一切,就是没有把自己的田地分给佃农们。作为曾经给过小恩小惠的地主,又是本乡本土的人,他们也得到农民们和他们自己的佃农的支持。
……
……集结在东固山区的这支小小的“穷人队伍”——农民就是这样称呼红军的——看起来根本就不象一支军队;但它就是伟大的人民解放军的萌芽,二十年后它踏遍了全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在东固的游击队,经过整编以后,全军大约有四千人。其中有三千人在山上休息了仅仅八天,便出发作战。其他的人则留在后方,开垦土地和保卫东固根据地,这里面还有三百人是朱德、毛泽东手下的老兵,住在医院里,身体还未恢复到能够重新作战的程度。
在那出发作战的三千人里面,只有不到一半人携有某一类新式武器,其他的人只手持梭镖。有一些人穿得破破烂烂,倒还能看得出那衣服过去曾经是军装,其余的则穿着满是补丁的裤褂,脚下是绳鞋,头上缠着中国穷汉通常裹缠的五颜六色的头巾。
他们是消瘦饥饿的人群,许多人不过十五、六岁或靠近二十岁,手掌又大又硬,脚板生满厚茧,对于他们来说,人生不过是终年劳累、穷困、缺乏安全和饱受欺凌。大部分人不识字。每一个人携带着一条长得象香肠似的干粮袋,斜挂在一边肩头上,另一头扎紧,斜拖到臀部。袋里装着够吃两三天的大米,过后只有靠地主米缸,或是截获敌人运输队的大米来补充了。
他们的第二件装备是一条布制的子弹带,长得除了可以斜挂在两个肩膀上、在前胸和后背打两个交叉,还可以围缠在腰部。手中有步枪的人,子弹带里还装有几发子弹;那些手持梭镖的,子弹带里却空空如也。……
简直无法把朱德或毛泽东,或任何其他的指挥员从士兵中分辨出来。我看到过一张在一九二九年给朱德拍摄的褪了色的照片。镜头是一连人围坐的地上,大家将步枪夹在膝头中间,仰起脸来听他讲话。朱德正在圈中心,头上未戴帽子,光头,穿的不过是一条短裤和一件敝襟的农民布褂,露出胸膛,两腿光光的,脚上是一双绳鞋。他还是那种习惯性的站法,两腿分开,双手交叉在背后,满脸轻松的表情。
一九二九年早春时分,朱德在东固山区举行的军民告别大会上讲话时,也一定是这种姿势。他谈到从北面、西面、南面向山区根据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