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2008年4月8日电 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的《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下册)中,专门介绍了朱德回忆和论述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有关文章。内容如下:
一、“一、二、三次反‘围剿’……主要一点是在于依靠群众。”
一、二、三次反“围剿”,是中国很好的革命战争经验。主要一点是在于依靠群众。三次反“围剿”,我们都是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当时我们只有五万人,三万支枪,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三次“围剿”。蒋介石、外国人,都不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连党中央也不相信我们只有那么多人。
(《在编写红一军团史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131页。)
二、“毛主席坚持了根据地思想”
一九二九年初,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决定向赣南发展,到东固和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第四团会合。下山时,红四军有四千八百人,到了东固,还有四千人。这是游击战争的困难时期。部队稍事休整,即向福建行动。三月中旬,长岭寨一战取胜,占领汀州,打死敌旅长郭凤鸣。这就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红四军又有了新发展,人也多了,枪也多了,各项政策与制度,也初具规模。
……
毛主席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观点,到处撒种子,武装群众,采取母鸡下蛋的办法,所以革命力量发展很快。
在立三路线时,军事上又发生了错误,但是立三路线对红一军团的影响较小。毛主席坚持了根据地思想,不赞成部队过远、过久地脱离根据地去打大城市。
(《在编写红一军团史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128-129页)
三、会师东固,进军赣南
在宁都三天,红军集中了伤病员,没收了地主的粮食,便转向西进,直奔已经准备欢迎他们的东固山区根据地。
向东固进军的队伍活象凯旋游行,农民们从每一个村子涌出来帮助红军运送伤兵和补给。东固山脚下的龙冈镇原是农民运动的强大中心,家家户户出来迎接红军,要求在家中款待他们。朱德和毛泽东在这里遇到李文林,他过去是黄埔军校的学生,现在带着一连游击队,来领他们上山。
就象过去介绍井冈山一样,朱将军怀着对大自然美景的深厚感情,描述了东固山区:这座山是贯穿赣南赣北的一条大山的余脉,树木参天,地势极高,但没有井冈山那样险要。幽径四通八达,到处都是苍松翠柏,竹林矮树,每到春夏,遍山漫谷开的都是野花。近山顶处,是一块宽广富饶的高原,散布着几个小村庄,中央便是东固镇。在灌溉高原的河谷里,也还有另外一些村庄。
……
东固原有的小医院小得无法安排红军的伤病员,许多人便应邀住在农民家里。
红军就在这块高原上休息、洗澡。他们把破烂衣服缝补好,又下锅煮过,用以消灭一直折磨着他们的虱子。他们治疗受伤的脚,又用结实的绳子打成凉鞋,鞋底和鞋帮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教育一天也没有停过。每天早晨,可以看到一连一连的队伍在出操或者演习,一天两顿饭,第一顿吃完后,他们就听军事指挥员或政治领导人讲课,或者举行讨论会。
……
他记得有一次在东固开群众大会,毛泽东和他(指朱德)主要发言人。“我们很弱小,”毛泽东向大家说,“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有远大的前程。”毛泽东同平常一样,解释了革命的一般战略和战术。他说革命一定要首先占据农村小据点,建立牢固的山区根据地,例如东固山区和井冈山区,最终联结起来。“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他继续说道,“人民政权就可以伸展到有大城镇的地区。从全国小部分地区的解放,我们就可以扩展到较大或更大的地区,最后一定可以解放全中国。”
……
朱将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