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经典
>
毛泽东与东固
井冈山——东固——中央苏区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历程
2009-06-23 09:59:51
来源: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
作者:张旭东、祝彦
【字号
大
中
小
】
【
打印
】
【收藏】
E-mail推荐:
二、从东固会师到长汀决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
1928年夏秋,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达到全盛时期,总面积有72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余万。12月初,彭德怀率红五军也上了井冈山,与红四军胜利会师,这是发生在宁冈的第二次会师。但就在这个月的下旬,湖南、江西两省国民党的军队重兵集结,对井冈山进行包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临着空前的困难,一是枪支弹药严重紧缺,二是后勤给养严重困难。为争取主动,毛泽东于1929年1月4日至7日在宁冈柏露村召开了地方党和军队的联席会议,排除反对意见的干扰,决定下山。从1月到2月,红四军经过一个月的流动作战,偿够了脱离革命根据地的苦头。通过这次流动作战,毛泽东总结出一点经验就是,红军要积蓄和发展力量,不断战胜敌人,就必须建立根据地,依据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为此,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到罗福嶂后,为安置伤兵计,为我有党有群众的休息地计,为救援井冈山计,决定前往东固”。[10]
大柏地战斗胜利后,红四军主力乘胜在二月十三日进占宁都县城。接着,在十七日抵达东固,同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第四团会合。在东固,红四军官兵在东固得到了离开井冈山以来最好的休整和补给。毛泽东在东固传达和讲解了中共六大的决议案。听取了当地党组织和军队负责人对东固斗争情况的介绍。毛泽东发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另一种秘密的武装割据形式让他感到兴奋。东固革命根据地有着自己的特色:把公开的武装斗争和秘密的割据结合起来。红军是公开的,武装斗争是公开的,他们是游击队而不是守土的赤卫队。农民协会在实际上管理着农村的一切行政事务。“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利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到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完全秘密着。”[11]这种特殊的形式,在红军的力量还不大而反动统治势力又无力顾及的情况下是很有效果的。毛泽东觉得东固的割据更能保护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拥护,更有推广的价值和可能。所以毛泽东在1930年1月5日写给林彪的信中又特地推荐了“李文林式根据地”,并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相提并论。他把这种秘密割据经验写信告诉湘、赣边界特委,并指出:“在接近总暴动之前群众政权的形式有由公开割据改变为秘密割据的必要”,“强敌来了就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对付他”。[12]
红四军在东固休整了一个星期,消除了疲劳,取得了补给,伤病员也得到安顿。东固成为红四军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的重要出发点。不久毛泽东通过赣西特委的情报,得知井冈山已失守,彭德怀率红五军已往赣南游击,经前委会议集体讨论决策,遂决定放弃重回井冈山的计划,而像红二、四团一样继续在闽赣边一带转圈子,寻找新的落脚点。 二月中、下旬,赣军主力李文彬旅三个团向东固进逼,其他军队也对东固取包围之势。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会议。会议认为,此时若以东固为阵地同强敌作战是不利的,将会使这个地区原来秘密割据的优势完全丧失。决定抛弃固定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而采取变定不居的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对付敌人的跟踪穷追政策。 三月十一日,红四军进入闽西长汀县境内。揭开了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长汀的信息,自然比赣南山区要灵通得多。在这里,毛泽东确切地获知:蒋介石和桂系军阀已经决裂,国民党阵营内部的一场大混战已不可避免。面对这种新的局势,经过通盘考虑,红四军前委决定比较放手地在赣南闽西二十多县范围内开展游击战争,实行武装割据。 依据东固游击区秘密割据的经验,红四军帮助长汀党组织秘密发展党员,比原来扩大了两倍;组成二十个秘密农民协会,五个秘密工会,成立了总工会。并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选举产生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闽西第一个红色政权。 三月二十日,红四军前委在举行扩大会议后,向中央报告:“前敌委员会决定四军、五军及江西红军第二、第四团之行动,在国民党混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并强调“这一计划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13]
这个战略构想的提出,首先源于他自己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其次源自于东固会师前的一路转战和到达东固革命根据地后的所见所闻。从转战赣南到东固会师再到东进闽西,毛泽东已经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看到了燎原之势。使毛泽东萌发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必须建立更大范围的革命根据地,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最终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思想,这就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对他最大的启迪。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正确路线的萌芽。
三、从赣南到闽西:“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基本形成
红军在长汀停留了十七天,在这里获悉,从井冈山突围的红五军已经转战到达赣南;由于江西的国民党军队北调,准备投入蒋桂战争,造成赣南军力空虚。红四军前委决定,全军迅速回师赣南。四月,毛泽东为红四军前委起草了给中共中央的复信,指出:“我们建议中央在国民党混战的长期战斗中间,我们要和蒋桂二派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在三省扩大红军的数量,造成群众的割据,以一年为期完成此计划”。[14]
依此计划,从4月到5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分别建立了于都、兴国、宁都三县红色政权,赣南开始成片。在兴国,毛泽东起草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在《兴国县土地法》中,毛泽东作了一个重大的改动,即把《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句话的改动,实质上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使更多的老百姓拥护共产党。红四军政治部把《兴国县土地法》油印成册,在赣南、闽西各地进行宣传,掀开了赣西南土地革命风暴的序幕。5月到12月,毛泽东和红四军又转回到闽西,永定、龙岩等红色政权建立,闽西开始连片。12月28日-29日召开的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在部队建设上的基本经验教训,确立了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如何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根本性问题。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问题提到异常突出的地位。他批评林彪等“没有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并指出:“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是不能达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红军游击队与广大农民群众紧密地配合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向前扩大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15]这就要求大家毫不动摇地确立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观念,去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格局。
1930年1月到5月,又从闽西转回到吉安东固一带和赣南,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一个最大的连片的红色割据区域形成了。1930年二七会议确立扩大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武装,深入土地革命,规定,“分田以抽多补少为原则”,“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对于革命根据地怎么发展和巩固问题,毛泽东3月18日在主持起草的共同前委第三号通告中,提出要实行“傍着发展的工作路线”和“同时扩大同时深入”的工作方针。所谓“傍着发展”,就是“傍着原有小块红色区域发展,及建立新的红色区域后再促进它去发展”。所谓“同时扩大同时深入”,就是在一定时间和指定区域内集中精力扩大这个地区,同时深入这一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设红色政权。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马克思主义‘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6月至9月又转回闽西,闽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又连成了一个大片。1930年10月九打吉安成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中央苏区初步形成。随后经过近一年的三次反“围剿”战斗,中央苏区得到了巩固发展,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结束不久的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了。从井冈山下山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仅仅是两年零十个月的转圈子,从转小圈到转大圈,从小游击到大游击,从游击战到运动战,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越来越成熟,“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原则就形成了。”[16]到这个时候,毛泽东关于以“农村为中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各个方面的具体路线就已大体形成。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试述毛泽东的东固战略转折及历史意义
·下一篇:
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新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发展
loading...
评论加载中...
·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
从东固到赤安
·
从东固到赤安
·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
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