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经典
>
毛泽东与东固
再论毛泽东的东固战略转折及历史意义——兼析毛泽东4.13《前委来信》
2009-06-23 09:44:00
来源: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
作者:丁仁祥、朱荣兰
【字号
大
中
小
】
【
打印
】
【收藏】
E-mail推荐:
2、毛泽东的东固战略转折是从一个落脚点的失守到寻找到了一个新落脚点的转折
毛泽东1929年1月离开井冈山,其原始之想法是从外线作战引开第三次“会剿”的敌军,以在外线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后再重返井冈山,此战术方法叫做“围魏救赵。”因为井冈山是他亲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他是决不愿意放弃。这从1928年11月25日他以井冈山前委名义写给中央的报告中可以看得出来。报告说:“我们对于‘以赣南为退步’的话,非经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经济而不是政治的意义;政治意义上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之创造与这个政策,是十分必要与十分正确的。” [23]这段话也表明了两点:一是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即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是十分必要十分正确的。二是万一要离开井冈山,也仅仅是因为经济发生了不可逆转的重大问题,即无法维持生存之时,否则他决不会放弃井冈山。但出乎毛泽东意外的是,离开井冈山之后出现了两个他始料不及的问题,一是一路被敌军追剿,沿途是无党无群众之地,红四军被动挨打,寻乌圳下之溃,红四军几乎形成解体状况,大家在一起商议怎么办,甚至想到了万一被打散了,主要领导人化名进入城市以后再登报联络。情急之下提出了“到东固去与东固红军会师”,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春,东固会师成了挽救红四军的希望和曙光。二是到了东固又得知井冈山失守,从东固打回井冈山也成泡影。在这种情况下,红四军实际上是无家可回。我们通过杨至诚同志的谈话回忆,便得到了毛泽东在寻乌项山罗福嶂前委会议决策去东固的心理状态: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根洋火,又找到了一个新的落脚点。毛泽东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心态呢?这可以从毛泽东另一段谈话找到答案。据肖显社、沈丽文所著《统帅毛泽东》记载:“不过,在毛泽东的记忆里,‘东固’这个地方是他终身未能忘怀的。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还多次谈到,他一生忘不了三个地方——井冈山、东固、延安。谈到东固时,他无限深情地说:如果当年没有东固的一个星期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更不可能开创赣南革命根据地了。” [24]杨至诚回忆也说到,建国后毛泽东还是念念不忘,说是“在项山找到了一根洋火”。[25]毛泽东一生忘不了的这三个地方,实际上都是毛泽东在危难之中寻找到的落脚点。秋收起义失败,起义部队何去何从,于是有了一系列的探寻、决策,才最终把起义部队带上了井冈山,并在袁文才、王佐等革命武装和绿林武装的帮助下,在井冈山安了家,落了脚。下井冈山“围魏救赵”,也是陷入困境,然后有了寻乌罗福嶂会议决策和大柏地之胜,顺利到达东固,与江西红二、四团会师后,才有了当时以东固为中心的赣西南、闽西这样一个大家,又一次找到了安家落脚之地。长征突围到达大西北,千里黄土高坡,何处能够安身?何处能够抗敌?到处寻找安家之地,从报上得到消息,陕北有红军,于是又一次找到了家。这三次找家,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在困境之中找到的新家,都成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新的安身之地;二是这三个新家,都是当地共产党人自己打出来的地盘,本身就是革命武装的家。井冈山袁文才领导的农民自卫军,本身就是共产党的革命武装;王佐领导的绿林武装,也受革命影响,支持革命。李文林领导的江西红二、四团,本身就是江西省委、赣西特委直接领导的党的武装,东固根据地当时就已成为赣西南革命大本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本身就是一个革命的堡垒。因为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毛泽东才能在危难之时能够找到自己的新家,这就是毛泽东一生忘不了井冈山、东固、延安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虽然失去了井冈山这个小家,却得到了东固、赣西南、闽西这样一个大家,这个转折不也是很伟大吗?
3、毛泽东的东固战略转折,是从保存革命火种、实行小区域武装割据到走上燎原之路、实行大区域武装割据的转折。
毛泽东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其伟大之处在于保存了革命火种,并在一个小小的山沟里形成燎原之势,在四周都是白色政权的恐怖环境之中,创建成了中国革命第一块红色政权区域,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这一历史功勋是其他任何人、任何地方都不可比拟的,没有这一小步,就没有后来的一大步,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中国革命的道路之所以冠名为井冈山道路,就意义就在于此。井冈山道路在井冈山革命时期的实践,仅仅是那一段历程的一个起点,但并不是唯一起点。从当时的历史状况和革命发展的态势来看,全国各地爆发了成百上千次的革命武装暴动,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大大小小有几十块,真是一个“群雄并起、四面开花”的伟大时代。在江西也出现了除井冈山之外李文林等领导的东固根据地,方志敏等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这两块根据地,正如陈毅同志所说,是大革命时期留下的种子。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在危难之中来到了东固这样一个革命的新天地,其惊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发现了这样一个最有助于实现他星火燎原梦想的大舞台。朱德同志在和史沫特莱谈话时引述了毛泽东在东固会师时讲的一段话:
“我们很弱小”,毛泽东向大家说:“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有远大的前程。”毛泽东同平常一样,解释了革命的一般战略和战术。他说革命一定要首先占领农村小据点,建立牢固的山区根据地,例如东固山区和井冈山区,最终联结起来。“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他继续说,“人民政权就可以伸展到有大城镇的地区,从全国小部分地区的解放,我们就可以扩展到较大或更大的地区,最后一定可以解放全中国。” [26]
当时江西红二团的一名战士,建国后曾任民政部副部长的卓雄,这样回忆毛泽东在东固会师时的讲话:“东固山很好,是第二个井冈山。”“东固山是我们走出井冈山又到了新的革命根据地。现在东固山、井冈山联合起来了,最终要全中国大联合,中国革命一定要胜利。” [27]
从毛泽东的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星火燎原”思想已经呼之欲出。一个多月之后,在4.13《前委来信》中他又明确写道:“江西我们力量的现状,赣西、赣北、赣南、赣东,各个孤立,不相连属,大区域的群众尚待发动。因此前委于四月十一日召集扩大会,决定军阀混战中我们的政策和行动。其意义就是使各地,特别是红军有一个工作的总目标,使孤立的各地相互联属起来。” [28]他总结东固到处“点火”的经验,“用这种方法游击的区域可以很广,即是说发动群众的地点可以很多,可以在很多地点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 [29]他指示湘赣边界特委采用游击战术的方法,在湘赣边界数十个县地区也象东固革命武装那样,采取变动不居的方法,到处去点火扩大革命武装,要以联合的方法扩大根据地。而毛泽东自己则和朱德一起,带领红四军在赣西南、闽西大地不断地转大圈子去点火,通过转圈点火的战术演变成了建立中央苏区的大战略。他的燎原之路,就是一条到处点火,联合发展的胜利之路。革命武装一定要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这是贯穿在4•13《前委来信》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与他在井冈山时期认为“赤卫队则以分散为有利” [30]p67的思想,又是一个很大的转折。这样,毛泽东通过学习东固经验,并与井冈山经验结合起来,一是开创了赣西南、闽西连片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二是指导井冈山留守的革命武装开创了湘赣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对井冈山、东固的斗争经验采取“扬弃”的辨证态度,并由此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终于获得了极大成功,特别是在攻打长沙失败后转向攻打吉安,继之在以东固为中心的老苏区范围,成功地粉碎了蒋介石组织的第一、二、三次“围剿”,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下井冈山到“一苏大”召开这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毛泽东实际上走的就是一条转大圈子的燎原之路,而发生在东固的战略转折,就是这一燎原之路的起点。风助火,火助风,陈毅同志这一形象比喻,很贴切地说明了毛泽东在东固、赣西南、闽西成功的奥秘。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战略决定胜负 细节影响成败——红一方面军第二次反“围剿”战役讲解词
·下一篇:
井冈山——东固——中央苏区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历程
loading...
评论加载中...
·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
从东固到赤安
·
从东固到赤安
·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
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