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画廊”上的竹河村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辉煌。
似彩带飘落在“渠江画廊”上的旅游公路。
“渠江画廊”上的竹河村利用涂地改造的蔬菜地。
“渠江画廊”上的竹河村新发展起来的桃花园。
初夏时节的四川华蓥山,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不是碧波荡漾的天池,也不是千奇百怪的石林,而是位于华蓥山西缘华蓥市明月镇境内的“渠江画廊”。
徜徉在由“脱贫攻坚”战役描绘出的“渠江画廊”,观气势磅礴的渠江落照和闪耀金波、插上秧苗的囤水田,看似彩带飘落在渠江边的旅游公路和沿途生机盎然的农业产业基地,听“农家乐”飘扬的歌声和人们幸福爽朗的笑声,会感受到浓浓的乡愁中响彻着几许新时代的鼓点。
“渠江润明月,明月映江天。”渠江虽然美丽,但明月并不乐观。因地处渠江流域水淹区,又无集体经济等原因,全镇 10 个村就有竹河、白鹤咀、明月、三合团、刘家庙 5 个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 在2017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501 户 1536 人。
为让“有石如月”的明月镇焕发“明月映江天”的光彩,2015年秋天,明月镇决定实施“四村联动”连片脱贫开发举措---在沿江的竹河、白鹤咀、明月、三合团4个省级贫困村, 连片打造“明月风光,渠江画廊”农旅结合产业,引进业主与村民共建果树、花卉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连片发展桃、李、梨、海棠、紫薇等果树花草和辣椒、萝卜、甜玉米、西红柿等无污染蔬菜。
三面被渠江怀抱的竹河村, 7 个村民小组虽有 2631 人,但劳力仅有 1511人,其中贫困户 53 户 159 人,因病、因学、因灾等原因造成的困难群众多,村里缺乏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难……
“穷则思变。”竹河村党支部书记吕兴英说,“要想乡亲们脱贫致富,光在人、财、物上支持是不够的,要想办法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只有产业发展好了,乡亲们才能持续增收不返贫!”。
吕兴英介绍,竹河村虽然地处渠江流域水淹区,大部分土地是滩涂地或撂荒地,但这里三面环水,恰似一座“宝岛”。他们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还大胆探索出“复三七利益联结”的扶贫开发新模式 :在生态观光农业产业的项目实施中,村集体统一对滩涂地、撂荒地和荒山荒坡进行改造,发展桃李产业,取得收益后,土地承包者占 3 成,村集体占 7 成 ;村集体获得的 7 成收益里,贫困户先提取分配 3 成,余下 7 成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2016年春天,竹河村专门成立种植合作社,种了 20 多公顷桃树和李树,实行统一种植、管护和销售。合作社将 230 户村民纳入其中,其中70 户是贫困户。在股份分配上,村民占 3 成、合作社占 7 成,二次分配时合作社再将收益的百分之三十 分给贫困户。同时,带动村民发展了上百亩蔬菜基地,还整合各级帮扶资金,将“宝岛”打造成风景优美的“桃花岛”。
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竹河村深度挖掘码头文化、农耕文化,打造了长廊和观景台,并在 10 多公里乡村公路和生产便道的基础上,打造宽约 5 米、长 7 公里的沿江环岛旅游公路。
依靠产业发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脱贫户周维明感慨地说, “我和爱人身体都不好,又没什么技术,如今参加合作社,将一亩多地种了桃子和李子。桃子和李子卖了钱我们分红,过日子就不愁没钱用了。”
正在用滩涂地改造的蔬菜地忙碌的竹河村 6 组村民代君国, 和妻子显得格格外开心。“趁这几天天气好,赶紧把花菜种下去。”他家去年种了近15亩蔬菜,年收入达4万多元。
代君国说 :“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卖菜要背到镇上,去一趟华蓥市要 3 个多小时,现在好了,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进城很方便。”
而今,竹河村利用“宝岛”打造的“桃花岛”已见雏形,渠江畔的“世外桃源”即将在这里诞生。
明月镇曾是渠江岸边重要的货、客运码头,自古航运就很兴旺,上可达广安、渠县、达县,下可至合川、重庆,直至上海。“日有千人作揖(划船的动作好似作揖),夜见万家灯火”,就是对明月场渠江航运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