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_1920年
天安门__清末
天安门_民国初
中红网北京2009年8月21日电(秦杰) 由北京西城文化中心主办,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协办的“为祖国喝彩:国庆专刊、天安门老照片联展”于8月23日(周日,8月28日结束)开幕。参展藏品为150年来天安门老照片120幅和200件历年国庆专刊。展品由军旅收藏家闫树军、中央电视台新闻记录片中心顾新辉、北京秦杰提供。
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上校军官闫树军痴迷收藏、研究天安门18年。他收藏涉及天安门的2万余张照片、万余实物、3000余册图书,从民间视角见证了历史中国,特别解读了共和国60年来若干节点上的巨变。其中1860年的天安门老照片等为珍罕稀见。老照片是除了文献资料之外,第二大档案资源。北京天安门老照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时代性。走过60年独特历程的新中国,构成中国当代史上一个辉煌的存在,天安门老照片着力刻画的就是这一历程。国庆天安门照片的拍摄者以新华社记者居多,还有一些军旅摄影师,在中央领导参加国庆的特殊场合,普通人无法接近,“红墙”摄影师的作品就蕴含着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国民众的集体记忆,承载着不可重复的重要历史信息,被业内人士认为将是收藏门类的一个新亮点。闫树军出生在山区农村,1971年9月1日,他在小学语文课本开篇《毛主席万岁》中首次结识毛主席和天安门。自此,毛主席、天安门成了他心向往之而又遥不可及的一个梦。1976年唐山地震,闫树军的家乡房屋毁损过半。此时,县委书记在闫树军读书的小学校里挥着手说:“毛主席派解放军来救俺们了。俺们要光着膀子干好生产,干好了就能到北京见毛主席,看天安门。”县委书记的话进一步夯实闫树军的少年之梦。为这个梦,闫树军参军后想方设法留在北京,留在北京后又奢望离天安门近些再近些。1988年10月6日11时,24岁的闫树军,经过漫长的18年等待,终于站在了金水桥上。1991年至1993年,闫树军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军艺两年,闫树军泡在国图史志馆里研究北京城及北京城中的天安门……,为什么钟情天安门?闫树军分析自己:“可能是六岁时产生的天安门情结吧。”另一个情结被闫树军称为“逆境反作用力”。出身农村的他,为留在北京,成为北京人,他发愿通过做学问,“研究透北京,研究透天安门”,要反客为主。今年10月,闫树军主编的《天安门旧影志》将截稿出版。
央视记录片中心顾新辉先生从影视制作的角度发现1974年之前的历年国庆影象资源十分匮乏,而1974年以前的历年国庆专刊却丰富多采。他以此为突破口,在收藏界别具一格,本次参展200件国庆专刊精美绝伦,填补记录片影象资源空白。他收藏的国庆专刊注重边疆建设和西北少数民族国庆出版物,尤以新疆维族、内蒙、西藏等为特色。国庆专刊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以及朝气蓬勃的艺术感染力、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造就了许多“国庆专题期刊”封面作品。这些“国庆专题期刊”封面作品至今被人称颂,而作者大多数都在后来成为画坛杰出的代表人物。国庆专刊是时代文化与艺术品位的象征,它所兼具的高雅的文化品位和适宜的市场价位,使得它与其他收藏品种相比更具人文亲和力和市场潜力。“国庆专题期刊”已经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重点。
引十月庆典话题,为祖国生日祝福。北京秦杰还将于8月23日(周日)上午9:30时在西城文化中心(西直门内大街147号,新街口新开胡同路北)开办免费讲座,内容为“国庆题材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