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滴水洞整篇布局的文化大革命,在林彪、江青等人别有用心的推波助澜下,轰轰烈烈又信马由缰地开展起来。韶山迅速成为全国人民瞻仰的革命圣地。从1966年8月至1968年,韶山每天日均接待2~3万人。最高日达5~6万人。留宿韶山日均2万人。那时候在今天毛泽东铜像广场附近,搭满了大大小小的棚子,负责发放免费供应的大馒头给前来瞻仰毛主席故居的红卫兵和其他同志。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陈列馆彻夜开放,人山人海。参观毛泽东故居的观众一般要在停车坪至故居的路上排队4小时以上,陈列馆晚上除留一条过道外,其余地方均睡满了观众。1967年12月28日,长沙至韶山铁路通车后,韶山更是张开她力量无穷的双臂,迎接每天两趟满载的专列。在当时欢天喜地瞻仰韶山的人群中,有后来89岁时二访韶山的民主人士雷洁琼,有30年后党的"十五大"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有新疆师范学院的学生买丽亚木,也有利用探亲假自发瞻仰韶山的产业工人......即使"九大"召开以后,韶山每年也要接待200多万人。文化大革命时的韶山,在当时亿万人民心目中已是革命的发源地和革命的大熔炉的代名词。
那时凡是到过韶山的有心人心里都不禁有一个疑问:毛泽东的"最亲密战友"林彪怎么从来没有来过韶山,文化大革命的"旗手"江青怎么也没有来过韶山呢?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深刻,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林彪和江青在文革中都曾多次派出"代表"来过韶山,当然各怀鬼胎,来的时机都非常的"巧" 。
林彪派出的第一个代表是林立果,他曾与一行人身着便服于1970年秋来到韶山;派出的第二个代表是邱会作,时间是1971年5月13日下午,这当然是一个"非常"的日子。
邱会作到来的那天,韶山正下着雨,细雨霏霏。"九大"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邱会作和一行解放军将士"拉练"两天从长沙走到韶山。当时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撤消,韶山特区已于1969年1月成立,韶山毛泽东陈列馆改由韶山特区革委会领导。韶山特区韶山人民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毛泽仁(现任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局长)当时接待了他们。毛泽仁是毛继生的亲侄儿,他的父亲毛罗生解放前担任过韶山村地下党支部的书记。1969年曾以湖南基层党代表的资格被推荐参加党的"九大",坐上了主席台,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接见。
"九大"时,代表们曾因毛泽仁是毛泽东家乡的代表,想推选他为中央委员,毛泽东不同意,"要''''亲者严疏者宽''''"。毛泽仁虽没当上中央委员,邱会作这个林彪的"红人"不用介绍,还是知道一二的。
邱会作是江西兴国人,土地革命扩红时参的军,林彪多年的老部下,1955年被授为中将,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受到冲击,被林彪、叶群保了下来,从此死心塌地跟着林彪。1967年8月17日军委办事组成立,当时只有吴法宪、叶群、邱会作、张秀川四个人。邱会作受到林彪的重用和推荐,成为成员之一,并兼任副总参谋长。1969年4月在林彪的力荐下,又一跃进入中央政治局,成了中央政治局委员。想不到这位政治局委员一行到韶山,一不要小车,二不坐火车。朴实的韶山人上上下下都感到解放军精神可嘉,连忙握手,表示要"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
邱会作摇摇头,说:"我们是奉林副主席的指示来韶山学习的。韶山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的家乡,是红太阳永远不落的地方,我们早就想来了。军内的斗争一个接一个,先是罗瑞卿、贺龙,后是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党内、军内阶级斗争一刻也没有熄灭呀。" 邱会作说话的乡音很重,表情也非常凝重。毛泽仁也是参加过"九大"见过一些世面的党的年轻干部了,他当时就揣测是不是军内又发生什么斗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