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将军回忆他1947年在西北主政时的一些往事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又邀请了国内著名女高音喻宜萱教授到兰州、迪化(即今乌鲁木齐)举行多次独唱会。她还特在五泉山谷内大规模地举行独唱会,参加者达二、三万人之多,盛况空前。内地如上海、南京报纸都大肆宣扬,有用这样的标题:《管夫人的歌唱疯迷了西北人!》。像这样规模的音乐活动,在国内是少有的,而向来作为一名著名歌唱家是从来不肯露天表演的……”
喻宜萱(1909— ),出生在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的一个书香门弟,她的祖父喻兆藩是前清翰林,父亲喻相平是清朝末届举人,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只身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她的几位姑姑都是能赋诗、作画、书法,因此她从小受到熏陶,幼年时就啃《三字经》、《百家姓》,进入私塾后又跟着先生读四书五经,后家里把她送到萍乡县立小学高小毕业,1925年随家在南昌定居后,考入南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由于天赋嗓音宏亮,从小学到中学音乐课一直很出色。1927年深秋,她随家迁居上海,次年春考入刘海粟先生任校长的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画)音(乐)系学习钢琴。1929年夏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经过一段艰苦的磨练,埋头学习,坚定了她把音乐当作终身事业的信念。
1933年音专毕业以后她在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当助教,1935年夏,她赴美国入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1939年,喻宜萱学成回国后,正值抗日战争烽火连天,在此期间,她先后担任过成都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师,恩施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和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教授兼音乐系主任,从事音乐教育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为了普及平民音乐活动,她辞去教职专门从事演唱活动,她的歌声传遍了祖国各地。1948年,她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考察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瑞士等国,1949年10月她回到新中国的怀抱,开始了艺术生涯中绚丽辉煌的一页。回国一个月就应约到怀仁堂演唱,受到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且不久她出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50年代到60年代,她以教学与演唱相结合的方式,活跃在共和国的天南海北,出席过“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参加过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1956年,她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57年和1960年她先后担任了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声乐比赛和柏林舒曼国际音乐比赛的评判委员。
1961年,喻宜萱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她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教学方面。一是努力学习新的篇目以充实教学内容,学唱当年解放区比较流行的创作歌曲和民歌,比方当时十分流行的《翻身道情》、《纺绵花》、《新疆好》等歌曲;二是努力吸取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营养。她注重抓教材建设,先后抓出了《中国独唱歌曲集》、《中国声乐教学曲选》、《外国歌曲选》等十余部声乐教材,这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注重抓教师队伍建设,面向全国招聘英才来校教学,同时注意从本院毕业生中择优录取留院从事教学,加速人才培养。她的学生有的在国际上获奖,如黎信昌、张凤宜等,有的在工作岗位上起着骨干作用,如李双江、胡静华、文征平、周美玉、汪明清等。
喻宜萱从事音乐工作数十年来,发表了50多篇学术和专业评论性的文章,1983年她被聘为中华大百科全书音乐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声乐分支编写组主编,继续为培养音乐后继人才献策献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