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德渊(1904—1971),字祖龙,号次回,1904年2月29日出生于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安全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5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1926年,喻德渊回到家乡度暑假,恰遇国民革命北伐军胜利到达萍乡,他以强烈的爱国热情投入了如火如荼的工农革命运动。同年9月在北大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又被推选为中共北大支部组织干事。1927年“四·一二”事变以后,他侥幸逃脱了反动派的搜捕,在同学的帮助下化装逃往上海,与党失去了联系。1928年春天,他意外地遇见了时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的李四光和丁 林先生,李四光曾经是他的老师,经其介绍喻德渊进入了地质研究所工作。1929年春,他获得中央研究院的津贴,执蔡元培、李四光先生函,重返北京大学地质系复学,由于因政治关系离校,校方允许他考试及格后随原班毕业,同年暑期毕业后,他又回到地质研究所任助理员,专心从事地质研究工作。
1929年秋至1930年间,他先后在江苏、山东一带调查地质,主要调查火成岩。1931年,喻德渊晋升为副研究员,次年随李四光到庐山勘测地质,并在李四光指导下,写出了《庐山的前寒武纪地层和岩浆运动》的论文,绘制了庐山地质构造图,在国外发表后,引起了国际地质界的重视。1935年至1936年,他深入淮阳山区调查地质矿产,参与绘制了《淮阳山脉地质图》,这是我国第一幅地质图。1939年,由李四光推荐,喻德渊兼任湖南大学矿冶系教授。1940年至1943年间,喻德渊被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借调,协助经济部采金局实施黔东金矿的探采工作。这期间,他先后写出了《湘西金矿志》、《湖南省金矿》、《贵州省金矿》等一大批论文、专著和报告。这些研究成果,为地质勘探部门广泛参考应用。1945年,喻德渊因研究成果突出,被评为中央研究院十个成绩优秀者之一,地质研究所永久研究员,并被派往欧洲考察,于10月下旬到达英国伦敦,并在伦敦大学研究变质岩矿床学,又到剑桥大学研究地质学及岩石学,还先后到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牛津大学和英国地质调查所学习访问,参观了他们的地质博物馆和实验室。又先后到瑞士、瑞典、挪威、美国。在外考察期间,他结识了名流学者,并得到了他们的指导和帮助,1947年底回国,仍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被聘为责任研究员。解放前夕,喻德渊不愿随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台,率全家回萍乡老家闲居。1949年秋,周恩来总理亲笔写信给他,促他“出山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总理的嘱托,为了建设祖国报效祖国,他立即动身回到南京地质研究所工作,还兼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中国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副局长,旋即投入了紧张的地质勘探工作,先后在“北满”、“完达山、小兴安岭”一带,发现了煤田和铁矿,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几次考察,喻德渊深感地质人员缺乏,向政府提出了兴办地质教育的建议,并被采纳,他出任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副校长,开始了他为祖国培养地质人才的地质教育事业。长春地专于1952年改为长春地质学院,喻德渊历任副院长、代院长、院长之职,在他的主持下,长春地质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工科到理工结合、从单一到多种形式办学,到1966年,先后为国家输送了万名以上的各类地质人才,并完成了大批科研项目。喻德渊连任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由于劳累过度,1959年患脑溢血病,朱德委员长立即致电慰问,此后因患脑溢血愈后半身不遂,他仍坚持学院工作,坚持从事科研,写出了30多万字的《世界地质》专著。1970年喻德渊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回到老家萍乡闲居,仍念念不忘他毕生搜集的地质资料,撰写《世界大地构造概论》等论著,他坚信自己“毕生之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