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非常重视养生问题,特别是帝王将相,为了长生不老,对养生乐此不疲。
养生者,乃保养生命也。这是来自道家的“重命养生论”。其代表人物老子(名李耳)曾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但“我命在我,不属躯体,重命养生,乐生而恶死”。可见,养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强健身体、延长生命。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思想几乎涵盖整个人文学科。他是否重视养生?他的养生理念和目的与古代帝王将相有何不同?
笔者是青年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毛泽东的亲属李讷、刘松林和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侯波等,请他们谈谈领袖养生问题,以加深我对伟人毛泽东的了解,为今后成功演出毛泽东,进一步充实自己。李讷等同志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毛泽东的养生之道,从中可以了解伟人毛泽东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毛主席不讲养生。要说养生,他在革命的征途上‘小憩’,其情融融,也算养生吧!”
笔者于2009年7月22日来到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家中拜访她,向她请教毛主席的养生之道。
李讷,毛泽东与江青之女。1940年生于延安。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时与毛泽东一起转战。1953年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读书。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5年毕业后,分配到《解放军报》任编辑。1967年后,任毛泽东的联络员,负责了解北京各大学“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展情况。1974——1975年,先后任中共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书记。1976年10月后,由中央办公厅安排在北京西城区的一所独家小院,与儿子、保姆同住。70年代后期与昆明军区某军分区参谋长王景清结婚。
当我到达李讷阿姨家中,开口问到她最近的身体状况时,阿姨爽朗地笑着说:“还是老样子,死不了,没事。”她的语言风格,颇像毛泽东,干脆,爽朗,毫不忌讳“死”字。而不像有些老年人特别忌讳说“死”。李讷阿姨是那样的洒脱,即使身体不适,也没有给她带来精神的负担。
笔者前些天从李讷爱人王景清那里得知,李讷阿姨住院了。现在看到阿姨的精神面貌如此之好,不禁使我想起了毛主席曾经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的话:
“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吃他吧,吃肥了你们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毛泽东还曾无不轻松地对蒙哥马利说,自己的死法不外乎五种:第一,有人开枪把我打死。第二,外出乘火车翻车、撞车难免。第三,我每年都游泳,可能会被水淹死。第四,就是让小小的细菌把我钻死。可不能轻视这些眼睛看不见的小东西。第五,飞机掉下来摔死。风趣,幽默,开朗,是毛主席的性格。
当我问到李阿姨,毛主席是如何养生的,她说:
“他从来不讲什么养生,主要是工作、吃饭、睡觉这三部分。吃饭不讲究,很简单。睡觉不太好,主要是工作。”
她充满深情地回忆着自己童年时代在爸爸身边时的情景,告诉我说:
“记得有一次,当时我们还在延安,爸爸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休息,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他休息,但又怕打扰他,就让我去找父亲出去散步,让他借此休息会儿,我照办了。
“有一天,爸爸忽然对我说:‘你看,你开始散步时拉着我一根指头,现在能拉着我四根指头了,你长大啦!’后来我经常看到父亲牵着我的手、我拉着父亲的手的照片。
“爸爸这样温情脉脉地拉着女儿的手,在革命的征途上‘小憩’一会,其情融融,其乐融融,这也许是他的养生之道吧!”
透过毛泽东对待生命态度的言谈举止,我们不难发现,他是那样地洒脱、豁达和幽默。他的人生态度,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女儿李讷。这其实就是毛泽东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不讲养生的养生,是无产阶级的养生观:生命不止,战斗不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生,只有在革命的征途中,才能绽开灿烂的奇葩,才有意义。
毛泽东的亲属刘松林:毛泽东诗词抒情益养生
刘松林,原名刘思齐,毛岸英妻子。1930年出生于湖北,其母亲张文秋是毛泽东的革命战友。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见到张文秋,知道她结婚才3天,就开玩笑说:
“如果你生了女儿,我们就要‘对亲家’。”
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竟然成了事实。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参加志愿军赴朝,1950年11月25日不幸牺牲。
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在毛泽东同意下去了苏联留学。1955年9月至1957年9月,刘思齐在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学习。1961年秋天,她被分配到解放军工程兵某部从事翻译工作。1962年2月,刘思齐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结婚。后来,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坎坷,刘思齐被分配到《解放军报》工作,直至退休。刘思齐对毛泽东的养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诗词抒情益养生。
笔者第一次与刘松林见面是在2006年12月海南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13周年活动中。由于平时比较关注革命历史,“刘松林”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我的印象很深。我对她老人家有着深深的敬仰之情。见到刘阿姨后,她随和自如的精神风貌,让我倍感亲切。
谈起毛主席,刘阿姨一直称呼他为“父亲”。她深情回忆着,并道出了为什么一直叫毛主席为父亲的缘由:
“主席对我特别好……第一次见到他老人家时我在延安,我当时才7岁,参加主演了一部叫《弃儿》的戏,扮演一个共产党员的遗孤。由于和角色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我演得比较投入。主席看了后,马上派人叫把演戏的我叫来。当他得知我的父亲是已牺牲的刘谦初后,当即认我做干女儿。从此,我一直称呼毛主席为‘爸爸’。”
之后,笔者多次见到刘松林。2008年10月,我们还一起上井冈山参加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开馆一周年庆典。阿姨对我塑造青年毛泽东寄予厚望,曾向导演力荐我扮演她策划的电视连续剧《毛岸英》中的青年毛泽东。这种关爱和期望,成为我努力奋斗的动力。
当我向刘阿姨问起“毛主席的养生之道”时,她却说:
“现在很多人都讲主席的什么养生,其实他老人家是不讲养生的。他一心都在工作上,哪有时间和闲情讲什么养生。他有点时间,还是用来看书学习。他爱好古典文学,不仅爱看,也爱写。1959年8月,她在写给我的信中就讲到了李白的诗《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并说:‘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到消愁破闷的作用。’这也是一种抒情的方法。”
现代医学证明,要想获得身心的健康,对于积压在心中的情感和情绪,应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疏导和排泄。如,有通过运动方式排泄的,有通过对象倾诉疏通的,有通过读书写文章宣泄的,还有较雅的是读古典诗词、填写古典诗词的,等等。方法和形式各异,但最终目的是要人的心情畅通,心情快乐,健康身心。刘阿姨虽然与李讷阿姨所讲的一样,毛泽东并不讲究养生之道,其实,刘阿姨所讲的,道出了毛泽东的另一种养生之道:诗词抒情益养生。
年近八旬的刘阿姨气色非常好,她还对我讲到她个人的养生经验:“平时我也不爱出门,就是在家多做家务活。老年人应该多动,我就喜欢做家务,活儿也干了,人也锻炼了。”这可谓是刘阿姨的养生之道。
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家侯波:与毛主席在一起就是养生
笔者早已与侯波老人的儿媳约好去拜访侯老的时间。临行,天公不作美。早上起来大雨不断,但已与老人约好怎能失信?于是,我冒着大雨乘车向老人住处驶去。到家中一见面,阿姨就开玩笑地说:“今天下这么大雨,以为你们不来呢!好,风雨无阻啊!”我说:“这都是老前辈的革命斗争精神在感召着我们,这点小雨不算什么。”
阿姨热情地请我们进入客厅,古香古色的屋内,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客厅左边是一排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类书籍,其中有两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一张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专门到侯老和徐肖冰老人家中看望二老;另一张是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徐肖冰老人。正是因为二老对中国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新闻电影摄影事业的巨大贡献,所以才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敬重和关心。毛主席在延安的大部分经典历史照片都是徐肖冰老人拍摄的。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部分经典历史照片是侯波老人拍摄的。两位老人曾经用摄像机和照相机记录下经典的历史瞬间,成为永恒的珍贵历史资料。
片刻,阿姨搀扶着侯老慢步走入客厅。一见面侯老慈祥地笑了,我快步上前搀扶着侯老坐下。虽然侯老今年已86岁高寿,耳朵还有点背,但那双眼睛还是那么的有神。侯老和善地请我们坐下。我深切地问侯老最近身体的状况,老人说,“好,儿子和媳妇很孝顺,天天要麻烦他们照顾我。”说话间,侯老的儿子捧出一本大而厚重的相册,请我们看。我小心翼翼地翻开欣赏,前半部拍摄的是解放战争时徐肖冰老人的经典摄影作品。这些照片都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记录重要历史时刻的宝贵资料,倍感亲切和珍贵。侯老和她的儿子一一翻给我们看,并为我们详细介绍照片上的人物和历史背景。老人的记忆力虽然已经大大减退,但对那些辉煌的历史记忆丝毫没有减弱,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话匣子一打开,对于自己参加革命后的非常经历,娓娓道来:
侯波,1924年生于山西省夏县一个阎姓家庭,后来曾用名阎锋,“侯波”是她到延安后取的名字。由于家里发生了一系列悲惨变故,侯波13岁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8年,14岁的侯波与自己年龄一般大小的几个人从山西中条山一路走到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延安后,她被组织分配到保卫处工作。由于年龄太小,经组织批准,她进了安塞县吊儿沟边区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侯波考上了延安中国女子大学。1941年8月,女大和青干校、陕北公学等合并成立延安大学,侯波转入此校。毕业后,她先进入中央医院做护士,又去妇女合作社工作,还被派到附近农村做群众扫盲工作。1941年夏天,在中国摄影业上已作出一定贡献的徐肖冰,经人介绍认识了刚进入延安大学的侯波。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1942年2月,26岁的徐肖冰与18岁的侯波在清凉山下电影团的窑洞里结为夫妻。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从延安抽调大批干部去东北从事土地改革和剿匪,侯波夫妇亦在其中。组织上任命侯波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科科长。刚开始对摄影一知半解的侯波,在东北那些年中,与制片厂的工人、技术人员朝夕相处,学到了不少摄影技术,加上徐肖冰的点拨,她很快就掌握并熟悉了这门技术。1949年中央领导人搬进中南海后,侯波就被提升为中南海的摄影科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