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名诗最早是经美国记者斯诺之手发表的。红军长征结束后,斯诺冲破重重封锁,来到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并于1937年3月,在北平秘密出版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书中披露了这首诗。1938年2月,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文本出版。斯诺在书中说:“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善于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六千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书中刊载了毛泽东的这首诗,但没有标题。这首诗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标题是《七律·长征》。
这首诗,就是记载长征的“史诗”。红军四渡赤水之后,便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企图夺取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9月10日,毛泽东等率领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继续北上,避免了党和红军的一次自相残杀。9月12日,红军长征到达甘肃迭部县俄界时,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将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毛泽东兼任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11月初,红一方面军番号恢复,仍由毛、彭以原职领导)。9月18日,红军翻过了常年积雪不化的天险岷山,进入了甘肃省南部小镇哈达铺。至此,中央红军甩开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走出了雪山草地,最艰险的历程就都被甩在身后了。因此,全军上下,都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之情。诗人后来回忆说:“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沉郁的心情)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更重要的是,在哈达铺小镇,毛泽东从当地的报纸上得知,陕北有一片苏区和刘志丹的红军。中央决定去陕北,和刘志丹的红军会师。红军经过近一年的转战,终于确定了最终的目的地。
诗人感叹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仅红一方面军,就经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历时368天,几乎每天都有战斗。其中,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在路中只休息了44天,日平均行军37公里,共爬过18座山,渡过24条河,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10多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穿过了6个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艰难险阻,来自于自然、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但对于英勇红军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在红军眼中,巍峨绵延的五岭,只不过是奔腾的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就好像是滚动的泥丸。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令人不寒而栗的铁索桥,都被我英勇红军轻松地踩在脚下。如今,红军走完了千里雪山,胜利地完成了战略大转移,焉能不“尽开颜”!
五
念奴娇·昆仑
(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昆仑山,我们并不陌生,传说山上居住着高贵的西王母。1935年9月,毛泽东率红军翻越岷山时,曾登高远望昆仑群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下了这首气贯长虹、辉映千秋的革命浪漫主义佳作《念奴娇·昆仑》。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描写昆仑山的诗词非常多。然而,毛泽东却别出心裁,想象奇特。词的上阕,诗人用如椽巨笔,勾勒出遮天蔽日、横亘高空的昆仑山。昆仑山斗天斗地,连苍天也对它无可奈何。它能够“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它发起怒来,能够“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既孕育了长江、黄河,滋养了人类文明,也曾经大发淫威,用洪水祸害百姓。历史已经过去,昆仑山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在如此雄壮的昆仑山面前,诗人却表现出对它的藐视。“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诗人要抽出利剑,把它裁为三截。“剑”是什么?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人们历来对本词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1958年12月,毛泽东亲自为自己的诗词批注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诗人要把昆仑山裁为三截,分别赠送欧洲、美洲、亚洲,建立一个真正太平的世界,让全世界人民共享征服昆仑山的成果。这样一个“同此凉热”的世界,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当时,中央红军已经不足万人,还没有建立牢固的根据地,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中国革命仍然处于低潮。可是,诗人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敢于“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毛泽东借这首词,表达了无产阶级改造全世界的雄伟气魄。
毛泽东曾在哈达铺召集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做报告,他说:“我们要北上,张国焘要南下,张国焘说我们是机会主义,究竟哪个是机会主义?目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我们就是要北上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北上先遣队人数是少一点,但是目标也就小一点,不张扬,大家用不着悲观,我们现在比1929年初红四军下井冈山时的人数还多哩!”这一段讲话,是《念奴娇·昆仑》最好的注脚。无论形势多么险恶,决不改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总是充满希望,充满必胜的信心,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敢于向一切恶势力挑战,这就是毛泽东和毛泽东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这就是红军的长征精神!
六
清平乐 · 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毛泽东直接指挥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的一、四、五大队,歼灭尾追红军的敌骑兵两个连,并于当天下午一鼓作气,越过海拔3000米的六盘山,冲破国民党军队最后一道封锁线。毛泽东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和阵阵南飞的大雁,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词。“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指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一直努力下去,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一句名言,是对毛泽东和红军长征精神最生动的写照。诗人坚信,有一支如此勇敢的红军队伍,革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诗人渴望战斗,渴望胜利,他问:“何时缚住苍龙?”其实,他的内心早就有了答案: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达目的不罢休。
毛泽东这首词气魄雄浑,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某小分队和敌人战斗,由于敌众我寡,我方大多数人牺牲,只剩下1名通讯员和其他3名同志。他们准备最后聆听一下党中央的声音,再为党献身。他们把设备整理好,收听来自陕北的声音。当时,播的正是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他们听完后,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决定冲出敌人的包围。他们最终杀开了一条血路,从敌人的包围中成功突围。
七
六言诗
——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红军越过六盘山后,东北军和马鸿宾的3个骑兵团又尾追而来。毛泽东认为,敌军跟着红军进入陕北根据地,对我们是不利的,必须“砍尾巴”。10月21日,彭德怀指挥陕甘支队第一、二纵队,在吴起镇击溃了敌军骑兵2000多人,使敌军一段时间不敢再来根据地骚扰。这是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结束长征前的最后一仗。当天,毛泽东亲自到前线观察战斗,直到敌人败退,才离开前线。毛泽东非常兴奋,当即写了这首诗。
毛泽东借赞扬彭德怀,来赞扬我英勇红军。背景仍然是山。当然,陕北的山迥异于南方的山,它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也没有清澈的水流,有的却是深深浅浅的沟沟壑壑和高高低低的黄土坡道。彭德怀横刀立马,威风凛凛,指挥我红军将士纵横驰奔,消灭一切来犯之敌。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把诗的末句“惟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1947年8月,在保卫延安的战役中,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歼灭国民党三十六师6000余人。毛泽东得知这一捷报,立即又书写了这首诗,送给彭德怀,诗的最后一句仍然是“惟我彭大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