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毛泽东资料 >>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情”长征路
2008-09-27 23:58:03
来源:党史纵览
作者:汤家玉、张成林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四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名诗最早是经美国记者斯诺之手发表的。红军长征结束后,斯诺冲破重重封锁,来到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并于1937年3月,在北平秘密出版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书中披露了这首诗。1938年2月,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文本出版。斯诺在书中说:“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善于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六千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书中刊载了毛泽东的这首诗,但没有标题。这首诗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标题是《七律·长征》。

  这首诗,就是记载长征的“史诗”。红军四渡赤水之后,便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企图夺取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9月10日,毛泽东等率领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继续北上,避免了党和红军的一次自相残杀。9月12日,红军长征到达甘肃迭部县俄界时,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将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毛泽东兼任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11月初,红一方面军番号恢复,仍由毛、彭以原职领导)。9月18日,红军翻过了常年积雪不化的天险岷山,进入了甘肃省南部小镇哈达铺。至此,中央红军甩开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走出了雪山草地,最艰险的历程就都被甩在身后了。因此,全军上下,都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之情。诗人后来回忆说:“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沉郁的心情)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更重要的是,在哈达铺小镇,毛泽东从当地的报纸上得知,陕北有一片苏区和刘志丹的红军。中央决定去陕北,和刘志丹的红军会师。红军经过近一年的转战,终于确定了最终的目的地。

  诗人感叹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仅红一方面军,就经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历时368天,几乎每天都有战斗。其中,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在路中只休息了44天,日平均行军37公里,共爬过18座山,渡过24条河,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10多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穿过了6个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艰难险阻,来自于自然、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但对于英勇红军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在红军眼中,巍峨绵延的五岭,只不过是奔腾的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就好像是滚动的泥丸。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令人不寒而栗的铁索桥,都被我英勇红军轻松地踩在脚下。如今,红军走完了千里雪山,胜利地完成了战略大转移,焉能不“尽开颜”!

  五


  念奴娇·昆仑

  (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昆仑山,我们并不陌生,传说山上居住着高贵的西王母。1935年9月,毛泽东率红军翻越岷山时,曾登高远望昆仑群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下了这首气贯长虹、辉映千秋的革命浪漫主义佳作《念奴娇·昆仑》。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描写昆仑山的诗词非常多。然而,毛泽东却别出心裁,想象奇特。词的上阕,诗人用如椽巨笔,勾勒出遮天蔽日、横亘高空的昆仑山。昆仑山斗天斗地,连苍天也对它无可奈何。它能够“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它发起怒来,能够“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既孕育了长江、黄河,滋养了人类文明,也曾经大发淫威,用洪水祸害百姓。历史已经过去,昆仑山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在如此雄壮的昆仑山面前,诗人却表现出对它的藐视。“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诗人要抽出利剑,把它裁为三截。“剑”是什么?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人们历来对本词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1958年12月,毛泽东亲自为自己的诗词批注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诗人要把昆仑山裁为三截,分别赠送欧洲、美洲、亚洲,建立一个真正太平的世界,让全世界人民共享征服昆仑山的成果。这样一个“同此凉热”的世界,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当时,中央红军已经不足万人,还没有建立牢固的根据地,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中国革命仍然处于低潮。可是,诗人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敢于“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毛泽东借这首词,表达了无产阶级改造全世界的雄伟气魄。

  毛泽东曾在哈达铺召集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做报告,他说:“我们要北上,张国焘要南下,张国焘说我们是机会主义,究竟哪个是机会主义?目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我们就是要北上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北上先遣队人数是少一点,但是目标也就小一点,不张扬,大家用不着悲观,我们现在比1929年初红四军下井冈山时的人数还多哩!”这一段讲话,是《念奴娇·昆仑》最好的注脚。无论形势多么险恶,决不改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总是充满希望,充满必胜的信心,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敢于向一切恶势力挑战,这就是毛泽东和毛泽东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这就是红军的长征精神!

  六


  清平乐 · 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毛泽东直接指挥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的一、四、五大队,歼灭尾追红军的敌骑兵两个连,并于当天下午一鼓作气,越过海拔3000米的六盘山,冲破国民党军队最后一道封锁线。毛泽东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和阵阵南飞的大雁,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词。“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指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一直努力下去,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一句名言,是对毛泽东和红军长征精神最生动的写照。诗人坚信,有一支如此勇敢的红军队伍,革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诗人渴望战斗,渴望胜利,他问:“何时缚住苍龙?”其实,他的内心早就有了答案: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达目的不罢休。

  毛泽东这首词气魄雄浑,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某小分队和敌人战斗,由于敌众我寡,我方大多数人牺牲,只剩下1名通讯员和其他3名同志。他们准备最后聆听一下党中央的声音,再为党献身。他们把设备整理好,收听来自陕北的声音。当时,播的正是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他们听完后,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决定冲出敌人的包围。他们最终杀开了一条血路,从敌人的包围中成功突围。

  七


  六言诗

  ——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红军越过六盘山后,东北军和马鸿宾的3个骑兵团又尾追而来。毛泽东认为,敌军跟着红军进入陕北根据地,对我们是不利的,必须“砍尾巴”。10月21日,彭德怀指挥陕甘支队第一、二纵队,在吴起镇击溃了敌军骑兵2000多人,使敌军一段时间不敢再来根据地骚扰。这是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结束长征前的最后一仗。当天,毛泽东亲自到前线观察战斗,直到敌人败退,才离开前线。毛泽东非常兴奋,当即写了这首诗。

  毛泽东借赞扬彭德怀,来赞扬我英勇红军。背景仍然是山。当然,陕北的山迥异于南方的山,它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也没有清澈的水流,有的却是深深浅浅的沟沟壑壑和高高低低的黄土坡道。彭德怀横刀立马,威风凛凛,指挥我红军将士纵横驰奔,消灭一切来犯之敌。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把诗的末句“惟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1947年8月,在保卫延安的战役中,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歼灭国民党三十六师6000余人。毛泽东得知这一捷报,立即又书写了这首诗,送给彭德怀,诗的最后一句仍然是“惟我彭大将军”。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泽东与鲁迅的诗交:鲁迅称毛诗有“山大王”气
·下一篇:特稿:新近发现毛主席《如梦令·元旦》写于福建清流
·“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文化”研讨会在京举行 吴连登发言(组图)
·吴连登谈毛主席养生之道(下)——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继续在京举行(组图)
·吴连登谈毛主席养生之道(上)——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继续在京举行(组图)
·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2周年暨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第15届研讨大会
·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年会暨《毛泽东的饮食文化》首发式在京举行
·百名抗美援朝老兵、千名隆尧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共同纪念毛泽东诞辰121周年
·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应邀参加2014清货网第一届创业英雄博鳌论坛大会
·社会各界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1周年(组图)
·庆祝共和国65周年国庆庆典暨社会改革发展杰出贡献人物高峰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组
·2014环保低碳与食品安全论坛
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