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自珍经常是毛泽东的文章的第一个读者和第一个听众。毛泽东有晚上工作的习惯,常常伏在案头写东西到深夜,以至天明。这时,贺自珍就坐在一旁,陪伴着他,看书、工作。有时,毛泽东写着写着,凝神思索一阵,放下笔来,说:
“自珍,你来听听这段写得怎么样?”
贺自珍常常听不完毛泽东的朗读,便连声称赞起来:“好文章,好文章,你说得对!”
以后他们随前委机关搬到了茨坪。毛泽东在这里,又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给中央的报告,介绍创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年多的情况和经验,这就是《毛泽东选集》中《井冈山的斗争》这篇文章。毛泽东为了写好这个报告,几次把宁冈、永新、遂川、莲花、安福等县的县委书记请来作调查。有时候,他还召开一些座谈会,把自己的想法讲讲,或者念一部分写好的文章,请大家提意见。
贺自珍生长在井冈山地区,对这一带的情况比较熟悉,经常是毛泽东作调查的一个对象。毛泽东写文章时,觉得有什么地方还不够清楚,就抬起头来,问贺自珍一两个问题,或核实他了解的情况。贺自珍知道的,就回答了,有些说不太准确的,就记下来,以后找熟悉情况的同志了解清楚。
谈起毛泽东写文章,贺自珍曾兴奋地说:
“毛泽东写文章,喜欢一面写一面改。他为了写好湘赣边界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大改了几次。他每改一次,我都用毛笔正楷誊清一遍。有时,我刚抄完,他有了新的见解,又大改一稿,我再替他抄一遍。
“毛泽东写诗和写文章不同。他写诗比较快,改动不是很大。这可能是因为他写诗是有感而发,脑子里早已酝酿成熟了才提起笔来。另外,诗是抒发感情的东西,怎么表达关系不大。文件就不同了,是要指导工作的,表达得不准确,就要出毛病,在打仗时那是要死人的。所以,他写文件、起草讲话稿,特别慎重,总是改来改去。
“他写文章,喜欢一面写一面读给别人听。写出一部分,就拿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有时还特地把老乡请来,念给他们听,问大家这样写对不对?好不好?能不能听懂?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吧,他的文章除了见解深刻,文采飞扬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通俗易懂,口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