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滴水洞风景区的韶山水库大坝下,有一片古老的土地,这里是毛泽东的祖辈繁衍生息之所,也是毛泽东少年时代读过私塾的地方,叫东茅塘。
东茅塘一栋简陋而陈旧的农舍里住着两位老人,男的叫毛泽连,号润发,现年80岁,女的叫张玉莲,79岁,是毛泽连的老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与毛泽连的祖父毛恩农是亲兄弟,毛泽连的亲姐姐毛泽建烈士曾过继给毛泽东父母作女儿。亲房“泽”辈兄弟共10个,毛泽东排第三,毛泽连排第九,因为毛泽连这辈子没有挂过一个官衔,左邻右舍都叫他“毛九阿公”。共和国领袖的弟弟是韶山冲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又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毛泽连身高足有1.8米,身材消瘦,背微驼,黧黑的脸膛上,条条皱纹像刀刻似的,双腮下凹,有一双失去光明的眼睛。老人读书不多,却健谈,还挺有精神。青年时代的毛泽连,身强力壮。那时家境贫寒,只好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有一天夜里,他从毛震公祠参加农协会回家,手上拿着的火把突然熄灭,冷不防摔倒,左眼被柴蔸猛扎了一下,顿时鲜血直流。他一步一拐回到家里,随便包扎了事。左眼后来化了脓,因无钱到大医院治疗,从此失明。毛泽连的左眼出事之后,生活不便利,尤其是晚上出不了门。地下党组织考虑到他已身残,不便参加社会斗争,便做通他的工作,未让他加入共产党。谈到这件事,他仍然抱怨不已,认为自己没有加入党组织,为党做的贡献太少了。还是他的堂兄毛泽东说得好:“没入党不要紧,只要你的思想好就行了。”这一句话,对毛泽连是个最贴切的安慰。他就凭着右眼的一点光明,承担了繁重的家庭劳动,有时还挤出时间为党组织走脚报信。
1949年8月,四野先头部队打到了湖南,组织上派人到韶山找毛泽东的亲人和革命烈士的亲属。当时,毛泽连住在毛泽东故居上屋场。这年9月,在组织的帮助下,他和韶山如意亭的李科一起去北京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分别了22年的堂弟关怀备至,见他左眼失明,右眼也患疾,非常痛心,便叫毛岸英和田家英带他到协和医院治病,并让李敏、李讷两姐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由于眼疾时间太长,无法复明,最后医师为他动了手术。手术后,毛泽东到协和医院看望弟弟。过了一段时间,医师要给毛泽连换上只假眼睛,泽连问毛泽东:“主席三哥,你看我的眼珠子还是换不换?”毛泽东说:“换只假眼睛也是摆设,还是看不见……”就这样,毛泽连的左眼一直空着一只眼球。
一个月后,毛泽东跟堂弟说:“你的眼疾时间太长,北京治不好,你还是早些回韶山的好!”快要离开的时候,李科在毛泽东面前反复数落毛泽连的家庭困难,并请求主席给以特殊照顾。毛泽东说:“泽连的困难我晓得,我是要整个地解决全中国的困难,而不是解决个别困难。当然,我可以自己拿点钱帮助帮助。”毛泽东留堂弟在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泽连亲自听到哥哥用浓重的韶山口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0月初,毛泽连离北京时,毛泽东把自己用过多年的一口皮箱,装上蚊帐、棉衣、棉裤和村衣,一并送给堂弟。这些衣服毛泽连穿了多年,那口皮箱前年已交给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作文物展出。
此后,毛泽东就从自己的稿费中,每年定期给毛泽连寄上200元作生活补助,一直延续到1958年。大食堂散伙后,中央办公厅又每月寄给毛泽连20元,接连寄了好几年。毛泽东得知后,硬是要把这笔钱从自己的稿费里开支。
1952年,毛泽连之母去世,毛泽东得悉,随即寄上300元,“送泽连葬母和治病”。毛泽东对自己的婶母很敬重,1925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韶山住了半年,就是泽连的母亲为其料理生活的。
1954年,泽连应堂兄之邀去北京,毛泽东去信要求:“要自己准备路费,不要麻烦政府。”到了北京,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