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瑜展示1944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均为秦燕摄
“敬奉堂”内共收藏关于毛主席的纪念品12万件。
在长沙县暮云镇牛角塘村一个别致的院落里,依山环水,亭台楼阁,高低相依,错落有致。阳光斜斜地照进古色古香的院落内敬奉堂,落在一尊高3米多高的毛泽东石膏像上,一尘不染的毛泽东石膏像衣袂飘飘,栩栩如生。
年过半百的傅伯瑜俯下身子,仔细地整理着一件件纪念品。这里是他倾半生精力办起的红色纪念馆。从1983年开始,收集与毛泽东相关的像章、文选等红色纪念品,就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6年间,他共收藏关于毛主席的纪念品共十二万件。
26年收藏12万件红色纪念品
眼前的傅伯瑜,瘦小精悍,貌不惊人,穿着一身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蓝色劳动布服装,胸口别着一枚红色的主席像章,乍一看,怎么都与民营企业家联系不起来。在朋友圈里,他素有“劳模”之称。他和朋友在外应酬出入高档酒楼时,服务员以为这个穿着劳动布衣服的老头是送液化气的工人。“劳模”称呼来源于此,这个绰号就此传开。傅伯瑜笑着说:“我17岁来到湖南,在工地上起家,对吃的穿的没讲究,这样的劳动布衣服我一共有十二套,平时轮换穿。”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从1983年开始,省吃俭用收集到了12万余件主席文物和纪念品,这些藏品原来都收藏在他江西老家。2005年,生意越做越大的他,为了让纪念品“离主席家乡更近一点”,于是在毗邻湘潭的长沙县暮云镇牛角塘村皇凤坡开建“皇凤楼”,楼内红色纪念品开始分馆珍藏。
镇馆之宝是1944版《毛选》
在皇凤楼“敬奉堂”两边,各悬挂着巨幅的主席像绣品,其中最大的一幅有4米多高、2米多宽,一面墙上贴着长约3米,宽约1米的红色绒布,绒布上别满了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毛泽东像章,约有万枚之多。另一侧墙上悬挂着主席像绣品和毛泽东诗词,下方是玻璃展柜,柜子里摆满了不同材质的红色纪念品,房间里不停地放播放着与毛泽东有关的录像,身临其境,很容易让人忆起伟人的音容笑貌。
此外,“敬奉堂”的北侧三间房内,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主席铜像,而南侧三间房子内,分别展览着主席用过的电话、理发用过的剪刀、长征时用过的马鞭、大大小小的主席像章……还有老红军捐赠的全国仅存1000多枚的二级红星功勋章、广州空军政治部捐赠的银质飞机模型等。在一间房子的外墙上,悬挂着放大装裱的毛岸青亲笔书写的“毛主席著作版本珍藏馆”字样,馆内用玻璃柜珍藏着《毛泽东选集》等书籍2万多册,共有26种语言的版本。傅伯瑜郑重地打开了一个锦缎盒子,戴上了白手套,取出一本书页已经发黄的《毛泽东选集》。据介绍,这是1944年出版的首部《毛泽东选集》,当时条件十分困难,出版人员用稻草打磨成纸浆做书页,用锅底灰充当印刷的油墨。傅伯瑜自豪地表示,这是他的镇馆之宝。
“这26年里,基本上哪里有主席纪念品,我就去哪里。但最令我欣慰的是,通过26年的努力,我几乎收集齐了与毛主席有关的纪念品。”傅伯瑜说。刚从邵阳回来的他又在当地一户人家里发现了毛主席亲笔书写的手稿。傅伯瑜表示,红色纪念馆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无法用价钱去衡量的,是历史沉淀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忽视了那段艰辛的岁月,我想通过建红色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帮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历史,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傅伯瑜说。
相关链接
《毛泽东选集》有三个罕见版本
毛泽东著作早期版本中有三个罕见的。 从1944年晋察冀日报社出版了第一部五卷本的《毛泽东选集》起,至1948年5月止,先后便有苏中版、大连大众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版、东北版等多个版本。在这些版本中,有三个版本颇令人注目,它们是1945年7月苏中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46年4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和1946年7月胶东新华书店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和第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