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读过的《诗经》 |
2009-02-17 11:03:34 |
|
作者:《毛泽东遗物故事》龙剑宇、夏佑新 |
浏览次数: |
|
|
|
|
现珍藏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诗经》、《论语》两本书,是毛泽东所有遗物中时间最早的。尤为宝贵的是,它们的封皮上还留有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亲笔提签。这为研究毛泽东早年读书和他的书法艺术的最初轨迹,提供了实物资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奉称为“诗”,汉代尊为“诗经”,列在“五经”之首(“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汉代传《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齐诗、鲁诗先后遗失于魏和西晋,韩诗仅存“外传”部分。毛诗晚出,但只有它流传至今,我们所说的《诗经》都是指的“毛诗”。
耐人寻味的是,《诗经》乃是毛泽东平生阅读过的第一部诗集,他最初就是从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中接受艺术熏陶的。另外,有一点还使他特别感到亲切:最早给这部诗集作注从而使之得以流传下来的人,是他的本家远祖大、小毛公,即毛享、毛苌父子(他们是战国到西汉时期人)。韶山毛氏家庭一直以此为荣,《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说:“自毛享、毛苌注诗训诂,西河遗派,固深且远矣。”毛家大祠堂毛氏宗祠门联批曰:注经世业,捧檄家声。横批:韶灵毓秀。
这告诉我们,早在韶山毛氏家族第二次修族谱的时候,也就是毛泽东出生前一百多年的清乾隆年间,毛氏家族就对诗歌这种中国古老的文学样式,情有独钟,并怀有一个极大的美好心愿:希望在本家庭中能出一位大诗人!
毛泽东继承了他的家族爱好诗歌的传统,从读《诗经》开始了他的诗艺探索之路。
毛泽东少年时代读过的《诗经》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石刻线装本,出版至今已经历了二百三十多年。
这本《诗经》的辑录者是邹梧冈以及他的儿子和孙子。他们所做的这一件,与许多著名大家相比,也许根本算不了什么,在中国学界也无地位可言。但他们的本子却流传到了社会最低层的湘中偏僻山林韶山冲,成为未来的一位大诗人--毛泽东的诗歌启蒙读本。这本古书名为《诗经备旨》,呈浅灰色,石刻线装竖排本,毛边纸质地。它长有23.8厘米、宽15.1厘米。这本书基本保存完整,只有封面、封底边缘有少许破旧,中间有三页破损,书的底部则有虫蛀过的痕迹。
极为珍贵的是,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少年毛泽东用毛笔写了“诗经”的书名,并签有“润芝”二字,黑色苍劲,字体规范工整,近似欧阳询体。
此书共分三个部分,即“新增诗经补注附考备旨卷之一”40页,“诗经补注附考备旨卷之二”28页和“新增诗经补注附考备旨卷又二”23页。它是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从毛泽东的老师毛宇居那里收集来的。
1994年3月,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鉴定为二级文物,鉴定意见说:
毛泽东少年时代读过的书大部已佚失。《诗经》是幸存的少数几本之一,该书内文圈点甚多,封面有毛泽东题书签名,是毛泽东现存最早的墨迹之一。从圈点的不同情状与颜色看,毛泽东曾评读该书。这是研究毛泽东少年读书生活的重要历史文物。
毛泽东的诗歌创作最初颇受《诗经》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反映在他的日常谈话、交往中。1915年秋,古城长沙街头出现了这样一张油印蜡板征友启事,名字见了报,署名“二十八画生”。省立女子师范的校长看到之后,顿时怒气冲冲,因为启事中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伐木》中的句子: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这本是一首爱情诗,它的前后文是: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毛泽东借这首诗表达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心愿,但显然被女子师范的校长误解了。
毛泽东在1915年11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