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制国家――周。
到古公亶父,周国更加强盛。他有三个儿子,长太伯、次虞仲、少季历。季历生昌。古公很喜欢这个孙子,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太伯、虞仲知道父亲想让位于季历以传昌,跑到荆蛮,主动避让。季历便顺利地当上了古公的继承人,他死后,昌继位。
昌即西伯,本为商的诸侯王,曾被纣囚于 里,但他忍辱负重,最终率领周人,向商纣王发起猛攻,到他的儿子发手里,完成了灭商的大业。
发就是周武王。他传位于子,即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即武王弟之一周公旦代理朝政。天下已定,乃分封天下,文王诸子(武王诸弟)及功臣皆有封地;文王第八子(一说第十子),亦即武王之七弟郑封于毛,史称毛伯,即毛国首领之意。
《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毛姓,周文王之子毛伯聘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姓源》也说:“周文王第八子郑封于毛。《左传》: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
《广韵》却说:“毛,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后以为氏,本居巨鹿。”
《中湘韶山毛氏族谱》二修一卷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
这里所引资料基本一致。毛姓确乎始于周王的亲属封于毛国;不过,是谁封于毛国,略有出入。
毛伯、毛公,自然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什么关系?原来,毛公是毛伯的舅父(即周文王的妻弟),他随外甥一同来到毛国,人们尊其年长,故称为毛公。
从黄帝到毛伯郑,已历经十九代,约500年,黄帝子子孙孙,都以姬为姓,为何到周代,姬姓发生了分化呢?
的确,周初分封71国,姬姓之国就达53个,占其中的绝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16国:管、蔡、 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丰、郇;属武王之子的有邗、晋、应、韩;属周公后裔的有凡、蒋、邢、茅、胙、祭......
随着封地的产生,姬姓也由此分出众多的“氏” 。这并不奇怪,直到汉代以前,中国人姓和氏还有区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作为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姓的由来已相当久远,母系社会中便有,传说中国远古社会的各个氏族都有不同的姓,如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周朝建立后,由于子孙繁衍,同姓的氏族又分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又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以作为相区别的标志,这便是氏,如姬姓分出的孟氏、季氏、孙氏、毛氏等。
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若以此为据,严格地说,毛家,是姬姓繁衍的一个分支,“毛”不过是氏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周代姓氏制度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平民并无姓氏,如奕秋、庖丁、匠石……都是以其从事的职业为名。
毛伯郑后代,因其始祖乃是周文王之子,“世为周卿”,才获得了家族标志“毛“。
从姓氏产生来看,有以先人别号为氏的,如唐、虞、夏、殷;有以先人谥号为氏的,如戴、武、宣、穆;有以先人的字为氏的,如伯、仲、叔、季;有以爵号为氏的,如王、公、侯、伯;有以属地为氏的,如城、郭、园、池;有以职业为氏的,如巫、卜、陶、匠等;还有相当一部分,以封地国名为氏,如曹、鲁、宋、卫,无疑,毛姓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