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生者未录。
附注:各派所处的年代大致如下:
立:明正德末、嘉靖初――万历末年
显:明嘉靖末――万历末年
荣:明隆庆初――崇祯末年
朝:明万历末――清康熙中后期
士:明崇祯初――清康熙末年
文:康熙中期――乾隆中期
方:康熙后期――乾隆末年
运:康熙末――道光初期
际:乾隆前期――道光中期
祥:乾隆末――咸丰初年
祖:咸丰初――光绪末年
恩:光绪初――宣统年间
贻:多为光绪年间出生
泽:光绪末或民国前期出生
从韶山毛氏家族人口统计数字,我们能寻出这个家族发展过程中的许多规律。
人口繁衍趋势:韶山毛氏第一代仅有2人,到了明正德末、嘉靖初,约150年,人口增加到第七代的38人(男性18人,婚配20人;本姓女孩无统计),其中毛震的曾孙(媳)共10人。因为基数太小,增长幅度也就不大。
而从第九代开始,韶山毛氏家族的人口以加速度方式剧增;明朝后期已过百人;从第十代到第十五代即由明后期至清乾隆年间,达到了1070人的高峰!此后逐渐稳定下来,但第十七代(祖派)开始,又继续爬坡,至恩派(毛泽东的祖父辈)即清后期,韶山毛氏家族仅“恩”字一辈的人口已达1506人(不包括同时代健在的其它字派的人口);毛泽东的上一辈(贻派)基本保持了这个数目。
据湖南省图书馆保存的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韶山地方毛姓氏族概况调查表》,其时韶山毛氏家族共有人口7千余人,其中男4千多人,女3千多人。
震、鉴、常、翔、石羊各房相比较,又以震房人口最繁盛,由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上升到占二分之一,再上升到占三分之二。
毛震公后裔世居韶山冲最幽僻处,他们似乎深知“苛政猛于虎”的道理,极少与外界发生联系;他们虽然距韶山冲老虎的栖息地滴水洞最近,却离人世间的纠纷最远,和平安谧的生活,保障了其人口的稳步增长。
人口仅次于震公一房的是鉴公房,相对来说,这一房的子孙居韶山冲的中心,即今毛氏宗祠一带,与外界又近了一步。
与毛震公后裔几乎没有迁居异地他乡对比鲜明的是深公、常公、翔公三房子孙,星散各地,家族体系因此大大不如震、鉴两房牢固。如毛深裔孙分居铁陂及湘乡县南熏十三都、湘西二都、二十都等地,常公后裔则迁居长沙,毛翔后代由宁乡县四都远迁四川省,到第十四代(“运”字派)便已失考!
稳固的家族结构,其巨大的效应在于,它经过长时间的沉淀,酝酿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及思想氛围,这便为孕育特定的人才,创造了必需的条件――毛泽东是属于毛震公的第十六代孙,他的出现,与这一家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的。
婚姻特点和变动情况:当韶山毛氏家族人口还不多时,毛姓男人们基本上都能找到配偶。一至第三代,毛家男子均有婚配;而到了第四代,即这个家族从铁陂分居各地时开始,不少人便终身未婚,如毛有恭的三子中,除毛震配彭氏外,毛铎、毛瓒均无配偶:这与毛有恭三子迁入韶山冲不无关系;因为韶山冲人烟稀少,又与外界隔绝;冲外女子多不愿嫁进冲内――这一点在以后表现得更加明显。“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渡一生。”这首民谣描写的就是这一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