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毛氏家族的主流是属于“儒文化”的,这是因为,毛姓得姓于周初,“世为周卿”,因而它最深厚和最原始的根基,正是扎在周代宗法沃壤上。虽然周以后毛姓人们星散各地,但其家族传统没有消失,反而发扬光大且开花结果,毛姓代有才人,大小毛公、毛遂、毛直方乃至明清的毛晋、毛奇龄诸人均可称为毛家最优秀的传人――他们使这个家族牢牢地立足于儒的大地!
毛姓之迁韶山,韶山毛姓最初的的几代人物:毛太华、毛清一、毛清四、毛有恭、毛有伦、毛震,都是儒文化熏陶出来的,尤其是毛有恭为“吏才”(从九县丞),毛有伦则为“岁贡”,他们奠定了毛姓人们积极入世的儒的基脚,但是在这同时,佛文化也潜藏在这个家族内部,一有时机,它便将对毛姓人们产生影响。这是因为,韶山毛姓始祖毛太华虽然是一个为朱元璋立过战功的人物,但他气质上除了“尚武”的一面,也有追慕和平的一面,而且,由于他在元末明初亲睹战火连绵、生灵涂炭,故向往和平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才促使他当机立断撇开朱元璋、陈友谅的江西之争而远避往云南的深山老林,明朝建立之后,他也不愿意做官,却甘当“隐君子”,来到湖南湘乡,随后他的子孙按他的遗愿而迁到韶山。凡此种种,不难看出,毛太华的晚年,产生了厌恶时势、向往山林的这一种含有佛意的倾向。
而毛清一、毛清四携子孙离开湘乡城,迁居韶山,使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当然,直到此时,儒文化仍然支配着毛家,所以毛清一兄弟只在韶山冲口定居而未进入冲内,毛有恭、毛有伦则积极进学和参政,到了毛震一辈,即韶山毛姓第四代发生了分流,毛深仍居铁陂,毛震、毛常、毛鉴入山――入山的三个人中有一人,即毛鉴后来爬上了韶峰,筑庵修道,投入佛的怀抱,而毛震、毛常则过起了隐居式的农耕生活。
从此,儒文化与佛文化,在韶山毛氏家族中滋生、漫延,这两种文化,赖有韶山冲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而渐生渐长,经过数百年,蔚成风气,深远地影响了这个家族的第二十代人物毛泽东。
我们不妨来详尽地考察一番毛家文化传统中佛的一面。
毛家所赖以繁衍生息的韶山,是一个佛风浓郁的地区,韶山乡土文化中的佛文化可上溯到唐代,相传唐时有桓氏(一曰韶氏)三女在韶峰修道,白日飞仙,其时佛道合一,因此可以认为,距今1000多年前,佛文化即已传入韶山,而可为明证的是距韶峰10多华里的清溪寺就是唐代的遗物;1989年9月1日,在寺地出土的一块明.嘉靖辛丑岁(1541年)碑刻载:
湖广长沙府湘潭县三十九都清溪山法海寺……伏以清溪福地,乃唐朝上吉之造……
该寺的一首诗也载:“刹建传唐代,基开一古丘。”据不完全统计,在本世纪初,韶山一带的佛事场所曾达近30处之多 ,其名目如韶山冲群山内外的仙女庵、慈悦庵、白莲庵、石洞庵、团山寺、双泉寺……冲外的清溪寺、报恩寺、道仙庵、雨桐庙、灵官庙等等。较远的(100公里之内)著名佛寺有衡山诸庙、宁乡沩山密印寺、湘潭昭山寺、长沙麓山寺等。
仙女庵是韶山毛氏家族兴建的第一座佛事场所,位于韶山冲南部的韶峰(又称仙女山)半山腰,距毛氏宗祠4公里(距毛泽东故居约5公里),至今犹存遗址,庵名清晰可辨。《毛氏族谱》二修二卷绘制了一幅《仙女庵图》,其《图说》云:
右庵名仙女,取因其在仙女山也。建于前明,剪茅结庵者,吾祖鉴公之辟构也。招僧奉佛,由来旧矣。
可见,仙女庵的创立者不是别人,正是毛家的第四代祖宗之一的毛鉴。毛鉴约为明永乐到成化或弘治(1403-1505年)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