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难解故乡情:三、派长子回乡 |
2009-02-18 11:36:11 |
|
作者:《毛泽东的家世渊源》龙剑宇 |
浏览次数: |
|
|
|
|
清、文南松等几位老人急步迎上前去。随后,文泮香十阿婆,枚清十七阿婆和南松廿阿婆,以及他们的子侄文孝根、文九明、文柄璋,还有唐家岮西头的老少,共约四十多人,一齐蜂拥上前……岸英一一与之亲切握手,然后由大伙簇拥着步入唐家岮正厅……
“今天,我是奉爸爸之命,特地从北京前来拜望各位伯伯、伯母,向各位伯伯、伯母请安的。”
正午时分,由文南松、文运昌、文涧泉、文枚清和文泮香十阿婆等五家合办的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便宴,张罗就绪,岸英一行在各位老人陪同下入席,共进午餐。席间宾主频频举杯,互相祝酒,大家异常亲热。酒过数巡,文涧泉老人笑中含歉地说;“按照我们的风俗,招待贵宾最时兴用蛋糕席,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提到过,现在已是中外闻名了,可惜我们今天没有来得及备办,真是深为抱歉啊!”岸英欠身答道;“诸伯过歉了。”他指着席上肉炒小鲜笋片和肉焖时鲜嫩蕨以及肉炖干菇三道菜说;“这些就是地道的山珍、美味胜佳肴吧,在北方是很难尝到的,加上这肥鸡鲜鲤,已经是最丰盛的了,诸伯如此用心,小侄就不敢当了。”
午餐后,岸英步入文涧泉等老人卧室。
少顷,主人举行了一场别具情趣的茶点会,由文南松等五位老人拼凑起来的十余样自制的茶点,诸如醋浸藠头、大蒜、刀豆、蒜条和精心晒的紫苏、梅子、山楂饼、盐姜、盐菜以及临时炒出的花生、黄豆、芝麻、番瓜子、红茹片等,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毛枚秀从她娘家滑油潭八亩田和七亩坑的山谷中采来的一大盆鲜红发亮的酷似杨梅的草霉子和状如鹅卵的白色大茶阿苞,琳琅满目堆集一大桌,桌边摆满了清香扑鼻的芝麻豆子茶。
文涧泉老人满怀激情地叙述了毛主席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许多动人心弦、情趣横生的故事……
文南松和文运昌两位老人又将冒着“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的危险,精心珍藏了近三十年的毛主席父母亲的遗像,毛主席兄弟分别和父母亲的合照以及1915年毛泽东的亲笔还书便条,1937年毛主席给文运昌的五页长信交给了岸英……
时过申刻,灿烂晚霞发出万丈光芒,把大坪的山水染映得通红通红。岸英在毛运翔和毛特夫的陪同下,依依难舍地向亲人告别。他们牵着骏马,经樟木冲,黑石寨,从芭蕉潭过坳,经滴水洞返回韶山冲。这是岸英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唐家岮……
从唐家岮回来,岸英又请毛泽荣、毛家祥带路去杨林姑奶奶毛志秀家,走到郭氏墓庐坳上,见一个人在吃力推一车柴上坡,他即上前帮忙,一直推上山坡。
在韶山冲,有人问:“岸英同志,我们韶山是不是修一条公路进来?”岸英说:“修是可以,但要少拆屋,少废田。”又有人问:“旧居后面的山倒了坎,旧居是不是修一下?”岸英说:“不要修了,把倒了坎的土挑走就行了。”
就这样,毛岸英带着父亲的嘱托,探访了久别的故乡,又把韶山的情形带到了北京。他刚刚回到父亲身边,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侵朝战争,9月,“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往北推进,战火燃烧到中国东北边境,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遭受侵略的威胁。
这时,毛泽东几十年“反叛”中养成的英勇无畏和深谋远虑,再度表现出来,他巨臂一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宏钟一般的声音回荡在大江南北,浩浩荡荡的志愿大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抗美前线。
毛泽东的故乡,也又一次谱写了一曲壮怀激烈的战歌,韶山人捐献了一架“毛泽东故乡号”飞机,又有大批热血男儿走上沙场,到1952年,有50名韶山子弟在朝鲜战场捐躯。
5月的韶山之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