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红色故事
侨女英豪陈康容
2011-02-22 11:52:40
来源:红色闽西网
作者:林焕珍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40年农历8月16日深夜,在永定抚市圩场对面的山墩上,发生了一起血腥的屠杀。一位归侨女青年一边昂首挺胸地走向刑场,一边高呼“打倒汉奸卖国贼!”“中国共产党万岁!”,高歌《义勇军进行曲》。几声枪响,她倒在了血泊之中。但她的口号声、歌声却久久地在山谷中传响……

    她,就是被人们称为金丰大山红杜鹃的归侨女英烈陈康容。

    陈康容,原名陈月容,永定县岐岭乡人,生于1915年。她的父亲陈锡梅早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失败后,陈锡梅偕日本籍妻子侨居缅甸,在曼德勒开照相馆。1930年,15岁月容与17岁的姐姐月珍随父返回故乡岐岭探亲。回乡后,故乡的锦秀山川,浓浓的血脉亲情,令月容深深眷恋。特别是成千上万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革命景象,更使在异国他乡长期漂泊的陈锡梅父子受到莫大激励和鼓舞。不久,陈锡梅与月珍返回缅甸,月容便到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读书,高中毕业后,又考入厦门大学深造。厦门是福建革命的重要发祥地。在厦门读书期间,月容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教育下,思想日益进步,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春,中共厦门的地下组织受到国民党军警的破坏,不少进步学生被捕被害。月容的安全受到威胁,被迫再去缅甸,在仰光华侨女子中学任教。

    1937年春,日军将领走马灯似地频繁“访问”厦门,日本军舰经常出没厦门沿海,战争的火药味愈来愈浓烈。就在这时,陈月容毅然告别父母姐妹,回到厦门,回到了面临生死存亡的祖国。一到厦门,她很快与中共厦门工委取得了联系,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形势下,陈月容和谢忆仁、王筱光、黄楚云等地下党党员组织成立了中共厦门妇女支部,以文化人的身份,分别在“中国妇女慰劳前方将士总会厦门分会”和“厦门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任职。陈月容还担任了“厦门慰劳工作团”宣传股长。她们每天早出晚归,上街演讲,教唱抗日歌曲,在各大戏院组织演出抗日救亡戏剧,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宣传动员,开办妇女夜校等等。每逢日军飞机轰炸,她们就奔上街头救护伤员,到湖里山等前沿阵地慰问驻防将士。此外,陈月容还以“胜子”笔名经常在《江声报》、《晨光报》等报刊发表抗日救国文章。她在1937年9月26日发表的题为《厦门妇女怒吼起来了》的文章中,满怀激情写道:“……这时候不再是空洞的呐喊,而是坚决地实际行动的时候。只有获得全民族的自由,我们妇女才能解放!妇女的敌人亦即是全民族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起来吧,全中国被压迫的妇女们,斗争的时候已经到了……只有全面抗战,才会获得胜利……全厦门妇女,不愿做奴隶的吼声响起来了,这就是抗战的力量,这就是解放的武器!”这篇文章曾被人们称为“最具战斗力的文章之一”。

    1937年底,根据中共厦门市委指示,陈月容回到龙岩白土参加中共闽粤赣边省委举办的抗日救亡干部训练班学习,并改名陈康容。

    1938年春,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二支队开赴苏皖前线抗日后,国民党顽固派以为时机已到,不断制造事端迫害新四军家属和抗日人士,破坏团结抗日。为此,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后改名为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决意派干部到各县农村宣传国共合作抗日方针,揭穿顽固派阴谋,促进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训练班结束后,陈康容与郑兴楚受组织指派,一个化名为陈容,一个化名为陈华,以姐妹相称回到康容的老家永定岐岭开展工作。她们与嫂子卢秀珍一起居住,并经中共岐岭支部书记陈荣松(以“保长”身份公开活动)介绍当了岐岭小学教员。从此,陈康容她们在党的领导下,以岐岭小学为阵地,建立了“岐岭青年抗敌同志会”和“岐岭抗后援会”,创办了妇女校,成立了宣传队,开展了蓬蓬勃勃的抗日救亡运动。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闽西“赤”色地名的故事
·下一篇:朱老总结婚品罐头
·回首模范苏区,宣传红色文化——“红色闽西网”开通了
·回首模范苏区,宣传红色文化——“红色闽西网”开通了
·江山、王忱:回首模范苏区,宣传红色文化——“红色闽西网”开通了
·特稿:回首模范苏区,宣传红色文化——“红色闽西网”开通了
·忠魂双双
·张鼎丞的折扇
·英雄的革命接头户陈客嫲
·血洒沂蒙的英雄夫妇陈明、辛锐
·伟大的革命母亲
·舍己救人的阙桥书烈士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