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解放初期(1950——1976年)。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永新小鼓》得到了党的重视和关怀。1953年4月,永新文化馆举办第一期育艺人学习班,原任永新县委宣传部长,后任江西省文联副主席的张涛在观看时指示:“永新‘瞎子唱号音’很有特色,要很好地挖掘整理……”接着,永新文化馆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专业性地举办了两期学习班,从永新采茶剧团中指派学员学唱,并组建演唱队专门表演《永新小鼓》。从此,《永新小鼓》由盲人改为专业演员演唱,消除了盲人去世后绝种的现象。由于是文艺专业演唱,并进行大胆地改革:由原来走唱发展为坐唱,由原来一人表演发展到多人表演,由原来村巷街头发展为舞台上表演,有配乐器伴奏,有配灯光布景,从此,《永新小鼓》登上了大雅之堂。
60年代,永新县采茶剧团安排演员刘动学唱《永新小鼓》,激发他创作激情,他正式以书面的形式填写音乐谱,并在整理完小鼓音乐谱的基础上,加上了二胡、琵琶、低胡等作为伴奏乐器,《永新小鼓》由盲人阶段的无文字、无剧本、无谱例的口传心授,变为有文字、有剧本、有谱例的书面传承。从此,《永新小鼓》步入了一个创编和移植的阶段,有了专业创作人员,并有文字剧本和乐谱的记载,书面传承成为《永新小鼓》一种传承方式的飞跃。新编的小鼓节目有《婚姻法好》《闹翻身》《除恶霸作主人》《打倒地主分田地》《生产致富》《抗美援朝》《报家乡 》《一定要解放台湾》 等。《永新小鼓》成为永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缺少的“定盘菜”。
1957年,手工业工人朱友生首次登上永新舞台上表演的永新小鼓《懒婆娘》,受到了广大观众热烈欢迎;1965年,朱友生代表吉安地区首次赴省参加第三届职工业余文艺汇演,受到省地文艺界赞赏;1976年刘动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受到北京人们的好评;同年《永新小鼓》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曲艺品种入选《中国曲艺志》。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紧跟改革开放形势成为《永新小鼓》义不容辞责任,永新文化馆对《永新小鼓》演出节目进行创新,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伟大意义,热情讴歌改革开放涌现的先进事迹。集中力量在精品曲目的题材创作上下功夫,在保持和发扬永新小鼓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题材,提高文学品味;注重唱腔丰富与发展,并运用多种演唱形式和小型乐队;加强造型设计、道具运用,从而使《永新小鼓》被入选参加全国最高级别的比赛,乃全国独一无二的曲种而登入大雅之堂。2006年确立朱友生为永新小鼓第十一代传承人,经过朱友生老艺人的传帮带,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曲艺演员,他们是《永新小鼓》的第 十二代传承人,平均不到30岁,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如2005年,新编的《永新小鼓》节目《宝朵招工》讲述该县返乡创业人士,在家大开手脚,大规模承包农场;《宝朵接婆》》体现了三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福祉。
嬗变:申报国家级非遗文化 打造新品牌彰显地方魅力
2006年,永新文化部门对《永新小鼓》独特的说唱曲艺全力做好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打造文艺新品牌,彰显地方魅力。成立专项申遗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对《永新小鼓老照片、老资料等信息的采集;从价值、影响力、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提升;通过走访永新小鼓传承人及老艺人,在充分挖掘原生态素材的基础上,对缺失的传承素材进行适当的补充;通过实地拍摄申报专题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永新小鼓》的传承历史、人文内涵以及独特魅力,为活力中国曲艺界“活化石”又添上了一笔靓丽的色彩。
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集合当地相关优秀人员集体编创的现代曲目《宝朵接婆》,运用“戏曲化表演”形式展演。这一曲目的表演形式突破了持续几百年的一人表演的模式,改由表演人员达到了九人,其中男演员一人,女演员八人;在给观众的视觉方面融入了大量的现代舞台元素,如华丽的舞台灯光布景,漂亮但又不失当地风格的服装;在唱腔和表演动作及伴奏音乐上,融入了当地采茶戏的元素;加上紧贴时代生活的通俗、生动的剧情,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继《宝朵接婆》后推出的《宝朵招工》等剧目,其的艺术生命力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宝朵招工》、《宝朵接婆》,分别获得全国第14届、第15届曲艺群星奖,作为江西省唯一代表前往北京中南海大会堂,参加全国农民艺术节曲艺大赛并获奖;《宝朵冲浪》获得首届“赣鄱群星奖”之后,“宝朵系列”参加全国群星奖曲艺决赛,获得表演奖。这是标志性的“嬗变”。
《永新小鼓》的嬗变经历了270多年历史的风雨沧桑,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瞎子唱号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那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焕发出无限的艺术魅力。永新文化部门成立专业文艺演唱队,从村巷街头到搬上舞台,嬗变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一种艺术。《永新小鼓》从盲艺人的自主样态到国家在场的适应样态,以一曲多变这种质朴方式,密切配合政策和政治进行宣传,在传承中发展,为政治、娱乐文化宣传做过惊人贡献,体现了文化模式和制度对《永新小鼓》的嬗变积极影响。从走出县城到走出省城甚至走上中国曲艺节、全国艺术节 比赛舞台,这种变迁让《永新小鼓》的演出场所越走越宽敞,全面提升了《永新小鼓》的地位,标志着《永新小鼓》的发展已经步入“全盛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