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题壁诗
杨大玉(右)向游客讲述红军题壁诗的故事
“别了,我的故乡……”
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一位名叫涪陵彭家模的红军战士在四川省芦山县双河场马家大院题写了一首题壁诗,记叙了“血染巴州”“名、天、宝暴骨无人收”等红军长征在四川、雅安等地发生的历史事件,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当时国家山河破碎的担忧,对受到迫害无辜群众的同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表达了他“从此长征去,奋勇杀贼,誓死不休”以及“倘得凯旋再聚首,再行握手”的革命主义精神和浪漫情怀。
然而,这首诗自一写在泥巴墙上,便与一个女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她叫杨大玉,1951年3月出生在雅安碧峰峡边上一个叫太平的地方,在她出生前,父亲杨尚明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并且渡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自此失去了音讯,不久,母亲也不知道去向,她成了一名“吃百家饭”的“孤儿”,东家一顿,西家一宿,到了8岁,当时闹“粮食关”,国家在当地创建了“福利院”(主要收集供养各地孤儿),她被当着“孤儿”被太平福利院收养。
到1962年,父亲杨尚明突出现在孤儿院,让杨大玉惊喜不已。
原来,杨尚明参加完抗美援朝后,被分配到长沙的一个地方工作,他一直在打听亲人的消息无果。几年后,他实在忍不住思念家乡亲人的痛苦,终于要求获批调回雅安工作,并打听到女儿杨大玉在太平孤儿院。
因工作关系,杨大玉随父亲杨尚明先后从雅安到汉源辗转芦山,父亲在芦山县农村水电局从事植保工作,后与双石丧夫不久的杨国英认识并结婚,用参军积蓄买下了杨国英前夫兄弟的房子(现马家大院),从此杨大玉也在双石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后又有两位兄弟杨大康、杨大林。
杨大玉自在双石安家后,常与杨国英前夫母亲妻子马牛氏一起居住,经常听她讲当年红军在马家大院的一些旧事,还教唱她红军唱的一些歌谣,而且知道了她家二楼房屋泥巴墙上有红军写的诗。她还能依稀记得当时有一位将军模样的北京来的高个子男人来看马家大院,告诉他们家人,说这里是红军重要人物居住过的地方,而且有红军诗,叫他们一定要保护好,将来对他们家及共产党都有好处。
后来,杨大玉长大后结婚嫁到了县城,后来又因婚姻失败,轻生自杀,从县城南门大桥上跳下,双腿及背脊断裂,落下残疾。从此便回双石马家大院定居。生活靠父母兄弟些许关顾。由于父亲常病且日益严重,母亲很早便到雅安、芦山照顾父亲,她的生活一直过得非常艰苦,幸有兄弟受父所托,日子也还过得去。
杨大玉第二次回到了双石,便从母亲手里接到钥匙,独自一人住在马家大院,开始了长达50余年的红色守护。
为了保护红军题壁诗,杨大玉一家自从知道房屋有红军诗后,就没再让人住进去,并且用报纸糊起来,安上床保护起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芦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听说后撕开报纸,才使红军题壁诗得以再见天日,省、市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并寻找作者彭家模下落未果。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及红军题壁诗的红色文化经常引来专家、学者、游客前来参观。自此,杨大玉不仅担当红色文物守护者,更义务接待游客,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五十多年来,勤劳的杨大玉背上背负接骨的钢筋,拖着残疾的双腿,拄着拐棍,在房子周围种上一大片菜地,还坚持亲自几十年如一日地从木梯上下开门带游客参观题壁诗。红军的坚持、乐观的精神已经深入她的心底骨髓。当地政府为了解决她的生活困难,为她办了低保,使她生活有了保障,遇到大事有兄弟的照顾,她还是自得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