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党史查核组到雨城区调研查证
三江口十二红军战士投江处
大家听应当说过八女投江的故事,也应当知道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这里,芦山河与宝兴河交汇处、风景如画的三江口,也发生过十二名红军战士壮烈投江的故事。
说起这个故事的发现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早在2011年全国第一次革命遗址普查时,时任雅安市党史征研科科长的李成全在雨城区委党研室看见了关于这个故事只言片语的文字描述,又在上里古镇征访时听到一些当地老人谈起这个故事。于是将这个信息反馈给了芦山县委党史研究相关负责人,但因当时没能找到符合条件的故事发生地,出于谨慎,未能认定这处革命遗址,故事也就渐渐的被淡忘了。直到2019年第二次革命遗址普查开始,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骆志勇骑着自行车碰巧从这里经过时,意外发现与记忆中的这个故事十分的接近,于是将三江口战斗遗址形成初步普查材料,三江口十二红军战士投江的故事又渐渐浮出水面,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了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2021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芦山县分管领导、中共芦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余松敏锐地觉察到这个故事具有较大的党史党性宣传教育意义,要求县委党校牵头、县委党史研究室、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配合再次核实故事的真实性,并尽可能地挖掘故事的具体细节,在考证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将这里打造成微党课党史现场教育基地。尽管意料之内,由于这儿当年地处偏僻,地当地考察一无所获,而且故事的源头原雅安市委党研室征研科科长李成全已退休,且事隔10年,他对“在哪里看到这份材料?听上里镇何人讲述这段故事?这些讲述的人是否已经过世?”已经忘记,无法指认。带着一丝侥幸心理,芦山县委党校副校长竹世军还是率领考察组一行在雅安雨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协助下,找到了上里古镇当地对地方党史较为熟悉的镇老区建设促进会几位负责人了解情况,哪知刚一说明来意,任教多年,退休后任镇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杨锦华一拍大腿,大叫“这个故事是真的!”。它来源于80年代初雅安市委党史办编撰的《红军长征在雅安》一书,并被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雨城区老区发展史》一书收录。他还当即拿出《雨城区老区发展史》翻到一个《碧峰山之战》的材料指给考察组一行。自此,十二红军战士三江口壮烈投江的故事清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1936年,南下红军百丈关大战失利后,红军大部队逐步回撤,驻防雅安下里的大部队准备撤回芦山,负责断后的一个排在完成掩护主力、阻击敌军尾追的任务后,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为了尽快追赶大部,该排一名川籍战士受委派下山打探情况时,被当地民团抓捕,并当场枪杀于碧峰山下。
该排发现情况后,马上向芦山方向转移,行至半路时,突遭芦山民团的伏击,红军战士迅速抢占有利形,与兵力数倍于红军的敌军和民团展开了激烈的生死较量。激战持续到下午,该排幸存红军战士终于甩掉尾追敌人,进入芦山境内的三叉河,即现我们所在的三江口处,被一股敌兵合围在三江渡口的山崖上,此时该排红军人员,己属疲惫之师,弹药无几。经短时交战后,终于弹药用尽。红军战士为了不被俘虏,武器不落入敌手,12名年轻的红军战士集体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红军万岁!”全部跳入三叉河,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撼山河、泣鬼神的英勇之歌。
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些战士的名字,但是他们的英勇顽强的英雄主义精神,对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永远跟党走,誓死不休”的对党无比忠诚的红军精神永远驻留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这些英勇的红军烈士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