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皮带
红色民俗节现场
红星馍
会场外设置的忆苦思甜就餐点
蒲公英做的红军野菜
雪山红
游客即兴报名参加红歌比赛
中红网四川芦山2018年4月23日电(骆志勇)2018年4月20日,在芦山县清仁乡石家沟红军总司令部红军广场,彩旗飘扬,人头攒动,芦山县第二届民间红色民俗节在这里举行。“不忘初心红军精神传承世世代代,牢记使命感恩奋进绘我锦绣家园”的主题标语显得格外醒目。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芦山强烈地震十周年之际,尤其在经历了两次大地震后的芦山举行这次民间红色民俗节的举办显得更加令人关注。
接力火炬,石家沟承办第二届民间红色民俗节
2009年芦山县首届红色民俗节在该县的龙门乡石山寺青龙场红军纪念厅前隆重举行,那是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为了传承红军精神,激励芦山人民灾后重建而举办的一次成功会节,那次会节持续三天观会群众达3万余人,举办的缘由是石山寺一批老人为传承红军精神,四处奔走,义务筹建了青龙场战斗纪念厅及红军雕像,双重红色文化点燃了火红的民间红色民俗节。
石家沟是1935年11月南下红军芦山十日血战中打得最为惨烈的尖锋顶战场所在地,十日血战红军以3000余人的代价,伤亡敌军7000余人。石家沟也是1936年初红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朱德等革命先烈曾在此指挥红军对敌作战,经历了许多不眠之夜。在首届民间红色民俗节时隔9年,芦山县第二届民间红色民俗节在此举行。同石山寺一样,这里也有着浓厚的民间红色情节,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石家沟老协、关工委的施学云、张志强等一批“老辈子”率先成立了组一级红色文艺队,先后编演红色节目20余个,四处巡演节目40余场次。他们热情接待参观总司令部旧址的游客80多批1000多人次。他们四处奔走,积极保护、利用、开发石家沟红军文化,先后争取到县委组织部、县委党史研究室、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县文化旅游局、清仁乡党委政府近30万元,建红军广场,修缮总司部旧址。
今年四月初,芦山县委在研究如何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时提出了芦山要突出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汉文化三大主流文化,红色民间红色民俗节被作为一个主题活动提出了出来,虽然有县委政府的支持,但因为性质为民间民俗节,群众应该是主体,石家沟老协、关工委的老同志们又主动与牵头单位县委党史研究室对接,接手第二届民间红色民俗节。台前幕后,这些老人们全村动员,成立筹委会,建立安全保卫组、接待组、会务组、后勤组等,四处张罗宣传组织三天的节目报名,奋战10余天,确保了第二届民间红色民俗节的开幕。
节目擂台,奏响感恩奋进的主旋律
第一天为红色节目擂台赛,经过前期的培训、排演和筛选,全县各乡镇共24支文艺队演出节目31个,节目形式多样,有歌舞、花灯、和灯、小品、三句半、山歌,参演人员结构也呈现梯次性,有七、八十岁老艺人对新旧社会“地狱”和“天堂”的对比表演,也有着四、五十岁的中老文艺队《芦山旧貌换颜》对改革开放和灾后重建的歌颂,还有着二、三十岁年轻文艺队充满青春活力的广场舞《十送红军》,体现了对红色情节的传承。节目丰富多彩,有半是自创的红色节目。
以杨凌志等六位村民轮流演唱的《祝福祖国》的双石山歌,以见啥唱啥的方式和特有的曲调,唱出了芦山地震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对芦山灾区的支援,唱出了感恩,更唱出了老区人民弘扬红军精神,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战天斗地的灾区人民脱贫奔康,家乡旧貌换新颜的故事,反映了芦山灾区“中央统筹,充分发挥地方主体作用,群众积极广泛参与”科学重建模式。
现场烈日焰焰,有的观众撑起了伞掩阴,后面观众有了意见,主持人说道:“晒这点太阳,难道有当年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苦吗,请大家发扬红军精神,文明观演!”一下,打开的一片伞“唿”的一下,不见了。在长达5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不仅演员敬业演出,观众忍晒观看,几位已经上了年龄的评委们顶着烈日,至始善终,更是让观众“啧啧”称赞不己,然而让评委们头痛的远不止此,众口难调,他们还忍受着个别文艺队由于不满自己的得分的“闹场”,但让他们欣慰的是几乎众口一词地评价这次的评价十分公正,他们也为为促进传承红色文化而做出的努力感到骄傲,尽管以有一分钱的报酬。更多的文艺队和观众在现场与“红军战士”们合影留念,观看精彩演出,现场一片感恩奋进的红色海洋,人们在欢度着自己的红色节日。
红歌比赛,传承动人的红色故事
“为什么生命献芦山,为难的群众牵动了她”“为什么万众夹道送英雄,群众的心里记住了她”。21日红歌比赛现场,一首《汪策颂》钩起了一段芦山抗震救灾的故事。
汪策,女,汉族,1979年3月出生,贵州遵义人,成都施慧达药业集团川西片区经理。她很有爱心,汶川地震后,多次深入灾区运送医药物资,参与灾区医护志愿服务。雅安地震后,她时刻挂念着灾区人民的安危和医疗资源的储备情况,迅速召集公司员工进行了募捐并主动联系总公司领导,申请到了一批医用救灾物资,主动承担带队运送任务。2013年4月22日下午2点50分左右,志愿者汪策向芦山地震灾区运送救灾物资时,在芦山县境内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砸中,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32岁!汪策牺牲后,贵州省市各级追授她为“贵州省最美巾帼志愿者”、“贵州青年五四奖章”。四川省授予她“烈士”称号。
芦山人怀着感恩的心创作演出了这首歌曲,虽然是演绎了汪策的英雄事迹,但更是唱出了芦山灾区人民对天下的志愿者和援建者的感恩之情,唱出了芦山灾区人民怀揣英雄志,励志重建的精神气概。一首首红歌,一个个故事,生动诠释了红色基因在芦山改革开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