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学院更名四川医科大学,川大向教育部发函反对。原因是这一更名引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海内外老校友的反对,他们认为影响到“川医”这个品牌和它曾经的学生的信誉和从业。(《南方都市报》6月16日)
且不说这次更名是否妥当科学,但这件事对当前频繁更名的乱象敲起了警钟,也很有典型性和警示意义。
一是更名起名应避免相似近似。人往高处走,从学院到升格为大学,似乎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然而,起名更名不能很随便任性,也要顾忌到别人的感受,包括防止名称的雷同或相似,甚至可能造成误解误读或者影响到别人而吃官司惹麻烦。当年,我国曾经有本杂志叫《读者文摘》,作为中文版是独家,但是对外开放后它要走出去,外面文化又要挤进来,就与某外语杂志撞名了,最后在强势文化面前只得委屈地改名。所以对起名特别是更名要慎之又慎,避免出现同样尴尬和无意侵权。
二是更名太频易失去源头传承。一连串的大学历史名称,让许多大学生找不到母校了,这样怎么可能建成百年名校?就如同一棵树,不断地割掉让它再长,永远都是新枝,长不成参天大树。割断了历史,会对前面学生的学历认证和学校品牌等带来不小的麻烦,出现需要开具“你妈是你妈”的奇葩证明也就不足为怪了。包括当下的撤乡并村和城市更名,大量老地名的消失,真不知道将来找出生地还有多少是原名和“乡愁”。
三是更名还是不要图有虚名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最近去安徽和县探访“陋室”,房子并不大,也不是仙境,却由于刘禹锡的《陋室铭》而名闻天下;江阴的华西村虽然扩大了多少倍,但是他始终叫作村,更没有去升格为镇,照样不影响它成为“天下第一村”。同样,教书育人的高等院校更没有必要去追求沽名钓誉,而实实在在把教学科研搞上去才是真的,论文走向世界,成果造福华夏,培育出自己顶级的“仙”和“龙”来,无须改名都能与北大、清华,哈佛、牛津比美,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