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是李刚”、“城管打人”、“征爹求包养”等剧情取代了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集市,日前,这幅25米长的“新清明上河图”在网络上“火了”。创作者戴翔表示,他并非有意拼接社会“黑暗面”,而是想以这种方式引发思考并推动社会进步。(《南方都市报》11月24日) 南京市雨花台区国税局干部10年默默无闻为公寓老人做义工,87岁老人悄悄记录下牟宁伟的善举,投书本报表谢意。(《扬子晚报》11月25日)
把这两条新闻摆到一起来说,还真有点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
一是丑不出正能量。 把美好的清明上河图篡改成丑陋的当今社会问题图,除了能够吸引眼球、糟蹋经典外,恐怕达不到任何唤来真善美的目标,而且让人感到满眼黑,与《红高梁》等文化传播一样,使得老外还把中国当成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其恶劣的传播效果,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许连作者都无法想象,循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三人成虎”的定律,这些画漂洋过海,自然会被人家“如获至宝”,成为抹黑中国的有力“证据”和重要“资源”。即使作者本身没有什么意图,只是图的好玩,却没想到在选择性传播的社会里,正中了人家圈套。更有甚者,我们有些人还看不到看不清它软刀子和巨大杀伤力,还在抱着无所谓态度,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文化毒液更具伪装性慢性后劲,等到反应过来已经是温水煮蛙了。绝不能小看这些文化无知,带来的后果却是十分严重的。文化负负难得正,黑暗面叠加,假恶丑疯传,打击的是人们的信心和社会诚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这种引发思考恐怕更多的是把人的思想和理念带入深渊而且万劫不复,根本不可能传播正能量,更难引导出真善美的光辉人生和阳光心灵。在当下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创作如此作品,适得其反,污秽有余,警醒不足,只能是污染了中华文化,成为新的“文革”闹剧。因此,我们做文化的还是要有一点底线,讲究些策略,不能随意拿经典开涮,更不能搞负负积聚丑化国人,事与愿违,用自己的文化砸自己的牌子,给“丑陋的中国人”雪上加霜!
二是忘不掉真爱心。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老年公寓的八旬老人给报社写信表扬一个坚持了十年的国税干部义工,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动容。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是民意的反映,这是光荣传统的体现,是雷锋和志愿精神的实践,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相互鼓励这样的真诚和正能量的积聚,也给了社会更多更多的感染,一方面说明了老人知道感恩和尊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媒体的大爱真情,为老人传播正能量大开绿灯,这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气度。有句话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媒体能够在“眼球经济”的环境下,高幄建瓴帮老人弘扬正气,满足他们的心愿,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使更多的正气压掉邪气,让社会厌气减少,让更多的好人好事出现,社会激励比无端批评更加重要,更为科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气可鼓而不可泄。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对文化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追求真善美应当成为媒体的主旋律,多为社会鼓劲加油,多为奉献者好人好事架设传播之桥,而不能成为假恶丑的集散地,更不能沦为“丑恶英雄”竭尽全力炒作的“大染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