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垒层台着此岑,洪蒙天造到如今。盘悬仙掌朝承露,泉注瑶池旱作霖。雪立中天成玉柱,风回石籁振金铃。到来绝顶援琴鼓,万壑千崖得我心。”前人的这首《游天台怀感》,把天台山的绮丽景
undefined
undefined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更有明代李贽“朝来云雨千峰闭,恍惚仙人在上头”的著名诗句,把天台奇景推入了仙境。天台山位于新县西南部,距县城约40公里,主峰海拔817米,为豫南鄂北名山,史称“淮南第一峰”。
天台山原名乌龙顶。因其形似楼台,另有三峰参差屹立,与主峰并称伯台、仲台、叔台、小台,故明初改称天台山。此山如刀削斧劈,由803级石阶组成的登山小径,似千仞云梯,倚陡壁悬空而挂。沿途狮草竞争,野竹横生,古藤如织,苍松倒挂,惊风掠岩,白云绕崖。小径经离垢、息缘、达天三门而至峰顶,谓登上天台,可离人间污垢,息红尘俗缘,达天堂,入仙境,其乐无穷。
四台奇景,美不胜收。主要有:
告天炉
此乃入山第一景。一进山门,迎面一柱奇石,状如蘑菇,高两米有余。三人合围的石柱上,浑然天成地托起一块石冠,上面约有五平方米大小。平面东侧,书着“告天”两个大字。过去,朝山者至此便顶礼膜拜,祷告苍天,祈求赐寿降福。然而石柱上却刻着:“天心我一心,告天犹告我。终朝对此山,默默自印可。”此诗充满禅机,仿佛在催人顿悟。
金龟探海、天然佛像
驻足太阳仙洞,向东望去,一峰峭然而立(叔台),顶端一巨石向南伸出,恰似一龟探头瞰视,其口、鼻、眼清晰可辩,前方山谷林海苍苍,云海茫茫。是为“金龟探海”。“金龟”下方,累累层石错落有致,形成一尊天然大佛头像。“石佛”慈眉善目,面容安祥,一副看透红尘云烟的神态。
坐忘台、鸣琴处
入离垢门,迎面石屏上书着斗大的“伯台”二字。左近,有约二米见方的方石,此为“坐忘台”。游人在此小憩,背靠伯台,面对雄奇挺秀的仲、叔、小三台,顿觉万虑俱消,心胸旷达。坐忘台后上方,书有“鸣琴处”三字,想古人在此鸣琴,奏高山流水,赏清风明月,必有心神俱宁,飘飘欲仙之感。诗曰:“崖上云相逐,谁是坐忘者。习静此山中,世外任潇洒。”
卧龙洞
“龙卧洞云闲,抱骊与世绝。岂忘行雨心,且任泉声咽。”天台山的奇丽风光,引得神龙在此筑洞安家,与世隔绝,连行云施雨的本职工作也置之脑后,哪还管他泉声鸣咽呢!此洞位于坐忘台左侧。
作霖池
作霖池毗邻卧龙洞。悬崖下两方池水清澈见底,四秀不竭。池水本可化作甘霖,造福人类,却亦为老龙所据。有诗为证:“池中有老龙,卧此忘春冬。谁倩池中水,飞洒遍提封。”
抱奇窟
作霖池往前,崖上一巨石突出,挡住去路,巨石下方仅余一缝,可容一人爬过。贴石壁走宽不盈尽小径数步,即到抱奇窟。但见两块方石从绝壁中断出,欲飞身下崖,恰被上下崖体卡住。有诗赞曰:“抱奇亦何为,可似荆山璞。宁老万山中,勿运匠石琢。”方石后有洞深丈余,人胸背贴石,匍匐而入,洞尽头从绝壁腰际开一口。探头而出,白云指面,惊鸟掠发,下视万丈深渊,令人心惊肉跳。
一线天、风雷洞
离垢门右行不远,山体裂一石缝,深约20米,高10余米,容人侧身前行,即为“一线天”。“一线天”尽头,有洞分五层,贯风作响,其声如雷,此即“风雷洞”。
铁瓦寺
曾名乌龙观,现称天台观。出一线天,登85级台阶,过二天门即到。观内供奉道家神像十余尊,常年香火不断。观前一潭一井,相距不足两米,虽在同一平面,井水却比潭水高出一米有余。堪称天台一奇。
太子洞
位于伯台西南峭壁中段,无路可通,需垂绳而下,方可到达。据道士李信平介绍,此洞有七间屋大小,曾是唐高宗第六子,章怀太子避难之所。
试心石
伯台峰顶西角,有巨石从山体切出一米左右,名“试心石”。石长约5米,宽米余。相传,热恋中的男女,敢不敢从山体跃上此石,可测出是否心诚、坚贞。但下临百米深涧,劝君切莫试跳,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了心关、留月岩、宾阳壁
仲台、叔台,似原为一体,却被一刀劈为两半,那切口形成一道石门,宽两米,高十米,是为“了心关”:“了心一何期,一了一切了。畴能度此关,闲坐听啼鸟。”关右石壁,为“留月岩”,游人夜半依壁观月,清辉满目,幽情顿生。有诗记此:“明月照空山,山空月自住。清辉夜半发,欲去仍回顾。”关左北侧有“宾阳壁”,此壁终岁见太阳之日可数,故曰:“日去扶桑东,偶此成宾主。纤阴不暂停,堪与神明伍。”
抚松岩
叔台峰顶南端,“金龟探海”石缝中,生一奇松,高不逾丈,胸径近尺,裸根曲突,铁干虬枝,苍劲挺拔,傲立于绝壁之上。岩下书“抚松岩”三字,字旁有诗:“岩上有孤松,兴来时一抚。聊同五柳翁,闲作三径主。”
披云峰
即小台,位于仲台北侧。其上怪石耸立,如公鸡向西啼鸣。“鸡”下方石上刻有“小台”二字。石上亦刻有一诗:“云散弥苍穹,云归仍太空。披云谁氏子?独立向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