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马兰峪地处清东陵,常年驻守王爷、贝子和贝勒,皇家文化无处不在,尤其是皇家金银细作技艺,经300余年传承,以其独特工艺闻名于世,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兰峪生产金银由来已久,高峰时年产数千两,为传统的金银加工重地。清初,这里被确定“万年吉地”之后,皇家祭祀时需要大量金银器皿,皇家造办处应运而生,金银细作技艺就此落地生根。清代皇家金银器,具有雍容华贵、精美细腻的特点,象征着不可企及的威严与气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瑰宝。这种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历史际遇,为马兰峪皇家金银细作传承发展提供了天赐良机。
大清王朝被推翻后,御用匠役散落民间,精湛的技艺由此“飞入寻常百姓家”,经艺人言传身教,得以传承,发扬光大。马兰峪皇家金银细作技艺,完全遵从传统技法,纯手工制作,具有独特的神韵和魅力。其制作流程,包括选材——精选材质,确保纯度;拉丝——拉出丝线,准备加工;制模——选用金属铅,浇筑模块;錾花——手工錾刻,立体成型;焊接——控制火温,粘接牢固;组装——拼合镶嵌,构成整体;打磨——钢锉打磨,光滑平整;抛光——画龙点睛,注入灵魂.......经过数十道工序,精心制作,一件件闪耀着明亮光泽的金银制品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代表作《游龙戏珠壶》,采用花丝镶嵌工艺,游龙神态威猛,四周祥云缭绕,薄如蝉翼,集精美技巧与艺术为一体,被48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评为“金凤凰”设计大奖赛银奖;《孔雀开屏双耳花插》荣获第五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巧夺天工.金马奖”银奖。
在长期的实践中,工匠们摸索出许多独特的技法,如锤揲、錾刻、花丝、镶嵌、炸珠、烧蓝等。其中仅錾刻,就包括阳錾、阴錾、平錾、镂錾、戗錾、浮雕錾等,使纹饰凹凸分明,错落有致,明暗清晰,更具艺术感染力。而錾刻使用的錾刀,多达上百种。再如镶嵌,主要技法包括锉、搜、捶、闷、打、崩、挤、镶等。镶宝石技法可细分为包边镶、冷镶、抱爪镶、闷镶等。这些技艺,集独创性、艺术性和严谨性为一体,传递着美的意境和韵律。
为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将其打造成皇家金银加工“第一品牌”,当地因势利导,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推出系列举措:依托清东陵,整合各种资源,打造发展平台,建设大师设计室、工匠工作室、产品展示中心等,邀请网红达人,开展带货直播;开辟官方公众号,介绍历史沿革、独特工艺、文化内涵、审美价值,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人才梯次培育,组织开展技能大赛,对获得“名匠”选手给予重奖,并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培育行业领军人物;礼聘老艺人出山,进行传帮带,通过言传身教,带师学徒,点对点,面对面,培养一流传承人;组织相关人士,建立数据库,全面搜集整理皇家金银细作工艺关键点、核心要素,打造有文字、有影像的数字化中心,使之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举办高层次论坛,邀请一流国内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研讨技术瓶颈,在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上寻求突破;建设金银细作一条街,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构建从创意、设计、制作到销售、展示全产业链条,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使之成为国内最大皇家金银细作产业基地。
政府的强力支持,使马兰峪皇家金银细作逐步走上产业化、市场化之路,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到目前,已形成宗教用品、家居摆件、酒具、茶具、餐具等10大类、1000多个品种,诸如观音菩萨、释迦牟尼、欢喜弥勒;工艺花瓶、文房四宝;茶壶、茶筒、茶杯;酒壶、酒杯;银碗、银筷、银火锅等,无不造型精美,琳琅满目,深受顾客青睐,畅销于京津冀、晋鲁豫、苏浙沪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漂洋过海,远销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法国等20多个国家。目前,马兰峪金银细作企业已达到110多家,其中不乏“福泰德”“蟠龙”“永利”“唐宫银匠”“东晟工坊”“中宝臻源”、“颐壶轩”等老字号;年加工金银制品2500多万克,年创产值6亿多元,安置劳动力就业2500多人,年为农民增收7500多万元。
马兰峪金银细作高光时刻,当属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峰会,由国家有关部门选定,将马兰峪制作的《和美纯银丝巾果盘》,作为赠送各国与会元首夫人的国礼,在京城引起强烈轰动。“和美”之意,源自中华传统智慧,其造型为传统竹编果篮,上披柔软丝巾,四足则为银丝中国结,经纯手工錾刻而成,既有竹篮古朴与自然,又凸显丝巾柔软与细腻,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成为传统錾刻工艺不可多得的精品,绝版制作32件。该丝巾果盘设计精妙,线条流畅,装饰简洁,疏密有致,典雅中蕴华美,精巧中见古韵,体现了雍容华贵的皇家审美规范,被诸多著名艺术家评价为:“技艺精湛,巧夺天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