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文
巧谱国粹显书毫 百年京剧画中游——省城文友再赏“京剧百年——张韫韬绘画艺术展”(组图)
2024-02-21 15:31:42
作者:本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2024年2月13日龙年初四,在河北省检察官学院院长刘伟的倡议下,具有浓厚的京剧和书画情结的剧坛文坛老友,再次来到悠哉艺术空间(北国商城11楼空中花园),仔细观赏“京剧百年——张韫韬绘画艺术展”。听取年逾八旬的“湖城唐伯虎”张韫韬创作“画叙中华国粹 ,图说京剧华章”的心路历程。了解京剧2百多年的发展脉络,细说京剧的行当流派、代表人物和名人轶事,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触景生情的演唱京剧名段,欣赏博大精深的京剧魅力。

    书画名家张韫韬和刘伟院长演唱了京剧《龙凤呈祥》中的经典名段《劝千岁》、悠哉艺术空间董事长张智泓、铁板浮雕传承人郭海龙、雕塑家孙宏伟、老兵邓玉、书画家王红、周初静等演唱了京剧《梨花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打虎上山》《浑身是胆雄赳赳》等京剧选段。院长刘伟激情满怀的演唱了荡气回肠的《一壶老酒》。河北省京剧票友协会会长、资深京剧名家陈平演唱了《历史不忘西柏坡》并和刘伟院长、服务文化专家陈步峰、著名琴师边发京一同分享创作演出宣传欣赏《京剧郝清玉》心得体会。

(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与书画家王红向为弘扬京剧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张韫韬、张智泓敬献服务文化书刊和诗作书法。左起:王红、陈步峰、张韫韬、铁板浮雕传承人郭海龙、悠哉艺术空间董事长、根雕名家张智泓)

    在参观中,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兵陈步峰有感而发的介绍了1971年参与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排练巡演的情景,并演唱了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选段。陈步峰高度评价了张韫韬和张智泓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创新贡献,和书画家王红一起向他们敬献了诗书画作品。

    赋诗点赞张韫韬的创新贡献:

    “张君南开学子超,韫华锦绣八斗高;
    韬智湖城唐伯虎,巧谱国粹显书毫。”

    正是:“悠哉茶院聚文友,欣赏京剧解乡愁,书画当中品剧史,再把国粹亮九州”

    张韫韬的画作书法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大气磅礴,演唱京剧眉目传情、声音洪亮、音域宽广、底气十足,蛮有韵味,时不时的还扭动身段精彩亮相,那种痴迷和忘我的洒脱,很大程度上缘自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南开骄子插队贫困山区,物理学霸蜕变书画大家”。

    张韫韬出生在安平县一个书香世家,从小聪慧过人,敏捷多思,于1964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之骄子,毕业后被分配到条件十分艰苦的满蒙自治县围场县玛琥沟大队插队当农民。在这里,从小衣食无忧的他,感受到了什么叫贫苦,也感受到人性的善良。“我入住的那户人家借米借面,为我做饭;自己舍不得吃糖,我的水杯里却是红糖水。”当年的点点滴滴,张韫韬至今铭记在心。正是这段苦涩的山区生活经历,对后来张韫韬的艺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他深深扎根于大地,成为一个接地气的艺术家。

    是金子总会发光。在承德市围场县,张韫韬凭借勤奋努力和才华学识一步步成为京剧演员,后因脚部受伤告别舞台,调至市级文化部门。1974年,而立之年的他对美术产生浓厚兴趣,从此自学年画,开启艺术创作生涯,1977年便出版了第一本年画集《烈马河畔》。一位物理学霸成功跨界,成为艺术领域的“一枝独秀”。

    “广涉博取勤学到老,艺术作品大放异彩”。

    1982年,张韫韬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他的艺术创作也进入高产期。截止到1989年,他出版了9部连环画。到1997年时,他已参加过7次国家级美展、油画展。60岁退休时,他还举办了“我的六十”张韫韬书画影展。他的作品浓淡相生、酣畅淋漓,既成熟厚重又富有激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几十年来,张韫韬广涉博取,涉及画种及门类之广,鲜有与之相匹者。

    张韫韬总觉得自己没进过美院学习,没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作品尽管在某些方面突出了个性,但难免有俗气和匠气,整体构成上有些杂和乱,所以他一直以“杂货铺掌柜”自居。数十年间,他从未停止过学习探索的脚步。在他画室的书架上、卧室的床头上摆满了各种书画类、历史类和文化类书籍。他说:“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别看我学了大半辈子的书画,至今还有许多问题想不明白。”在这位八旬老人的眼中,看不到丝毫沧桑,更多的是对新知的渴求和探索。

    “闭关10年构思创作,耄耋之年再亮巨制展示绝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近年来,张韫韬屏蔽了很多社交,潜心钻研画作。每当夜深人静,把自己置身于天马行空、无所羁绊的冥想中,他会迸发出一种遏制不住的创作激情。废寝忘食、挑灯夜战,于他而言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历经10年构思创作,耄耋之年的张韫韬再次完成惊艳书画界的恢弘巨制《京剧百年》。《京剧百年》由百米油画和百米水墨并列组成。按照京剧发展的时间、流派、重大事件等要素依次推进,百米油画上展现了269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风采。作品不拘泥于传统油画的表现形式,有的人物以古典油画手法入画,有的人物以素描效果入画,有的形象则以剪影入画,还加入了书法和传统木版年画等丰富元素,张韫韬式的艺术遐想和浪漫情怀淋漓尽致地挥洒在这百米画卷中。百米水墨长卷则以京剧脸谱和书法为主,意境深远,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张韫韬先生说,他就是一个画画的,不是京剧艺术的专家学者,没有想负载那么多的思想内蕴,只是以一个画家的视角去诠释他对京剧美的感悟,京剧艺术是大写意的艺术,与画理相通。他认为,京戏能展现自己驾驭笔墨、塑形、色彩的能力,能借助他的书法、篆刻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倾诉他的情怀。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张韫韬通过: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散文、雕塑、年华等多种形式跳跃式组合展示了丰富多的京剧百年历史。

    人物序列按京剧的发展历程排列。分八个组成部分,即:1、诞生;2、繁荣;3、辛亥革命;4、五四运动;5、抗日战争;6、新中国成立;7、文革;8、改革开放(此节最后—-京剧幻想)。

    一、京剧诞生于清代乾隆时期。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地方戏曲风格的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它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岁寿辰,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的独特风格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也作“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打击乐伴奏为主(鼓板、大锣、铙钹、小锣)。

    二、京剧繁荣于同光年间。并涌现了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19世纪中叶,京剧作为一个新剧种,从音乐声腔、字音、伴奏、身段动作及舞台布局、演出规制等各方面,都基本确立了自己的艺术特点,舞台艺术的程式规范化逐渐完备。至同治、光绪年间,京剧逐步走向成熟,在北京舞台上占据主要地位,并开始向外地流传,开创了兴盛局面。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京剧现在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种。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形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其标志是涌现出“同光十三绝” 。

    光绪年间,画师沈容圃以彩色绘制了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位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即: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此画流传后世,号称“同光十三绝”。    

    程长庚为京剧第一个里程碑的代表人物。

    程长庚(1812—1882),安徽潜山人,登台时间晚于余三胜和张二奎,但舞台演出生涯较长,既是三庆班第一老生,又是长时间掌管三庆班的班主,艺品、人品俱佳,为人所称道,对后世的艺术影响很大。他的演唱字音清晰,行腔自如,高亢沉雄,韵味无穷,成为后辈效法的榜样。他掌管三庆班时,规矩严明,并能以身作则,不谋私利,关心同人,并废除“站台”等行业陋习。他不仅擅演本行老生,而且能替演其他各门角色,甘当配角。三庆班能久盛不衰,对京剧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与程长庚的艺品、人品及具有凝聚力的组织管理能力密不可分。

    流派纷呈,走向繁荣。清末民初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艺术逐渐走向繁荣,各行当都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名演员。艺术流派纷呈,是这一时期京剧艺术走向繁荣、达到鼎盛状态的主要标志。以老生和旦行为主,出现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代表性人物。

    老生“新三鼎甲”程长庚去世后,老“三鼎甲”声容绝于舞台,但他们的艺术影响仍在,其后辈传人中出现了新一代的优秀演员。清末民初,老生行中有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三人,号称“新三鼎甲”(又称“后三杰”),成为京剧从成熟走向繁荣时期的代表人物。“后三杰”中,汪桂芬出世较晚又最早去世,孙菊仙较早不经常露演。
谭鑫培舞台上演出时间最长,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成为第二个里程碑人物。

    谭鑫培(1847—1917),湖北江夏人。他的父亲谭志道是汉调艺人,搭京班唱老旦,有“谭叫天”之称,谭鑫培的艺名因此称为“小叫天”。他幼年随父进京,入科班学艺,曾先后拜程长庚、余三胜为师。1900年前后声誉鹊起,后来有“伶界大王”之誉,又有“满城争说叫天儿”之说,梁启超曾赋诗曰“四海一人谭鑫培”。谭鑫培在艺术上吸取老一代艺术家的精华,在总结前辈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创造,把京剧艺术上推进到一个新境界。民国时期兴起的众多老生流派,大多是在谭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时人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并重。 京剧形成的初期,最具代表性的演员以老生行为主,戏班实行名角挑班制也是以老生名家为核心。到宣统初年(1909),王瑶卿在丹桂园自挑台柱,开京剧旦行挑班之先河。至民国时期,“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秋、荀慧生)。“四大须生”等代表性人物的出现,使京剧舞台呈现生旦并重的局面。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人,作为京剧兴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旦角名家,号称“四大名旦”。“四大名旦”并称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已有流传了。1927年,北平《顺天时报》举办“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1931年四人合作《四五花洞》唱片的流行,加上1932年上海《戏剧月报》举行“四大名旦”征文活动,使得这一称号愈加流行,得到了公认。“四大名旦”在艺术上不断进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分别以各自的独特风格、独门剧目流传后世,他们分别创立的梅派、尚派、程派、荀派,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旦行流派。

    老生行的代表人物,继“后三杰”之后,又有“四大须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须生”的成员也有所变化。京剧界素有“前四大须生”“后四大须生”之说。一般认为,“前四大须生”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四位老生演员,即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30年代末,前三位逐渐退出舞台,同时又出现了以马连良为首的,包括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在内的“后四大须生”。

    张韫韬认为,历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剧目上不断丰富,技艺不断完善,京剧名家代代流传。从发展历程上有三个贡献最大的里程碑式的重量级人物,堪称里程碑式的大腕,他们就是:

    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是京剧开山鼻祖——程长庚先生。
    第二个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是京剧伶界大王——谭鑫培先生。
    第三个里程碑的代表人物是:京剧一代宗师——梅兰芳和杨小楼、余叔岩。

    三、辛亥革命开始了女士登台演出的先河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干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辛亥革命前北京剧坛很保守,旦角一律由男性扮演,根本不允许女人登台演戏。1912年,著名京剧演员俞振庭借改良新剧的东风,邀请外地女伶赴京献艺,这开了女伶在北京剧坛上演出的先河。辛亥革命后,反映现实生活的京剧现代戏崭露头角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创作。

    四、“五四运动”使京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新思潮、新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文化界、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京剧艺术在各方面都发生显著的变化,逐步趋于成熟。 这一时期的京剧艺术正趋于鼎盛的时期, 可谓名家蜂起、新戏迭出 、流派纷呈, 在五四以来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下, 京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京剧是在京剧的基础上,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了宣传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所特地编排的宣传先进文化的精神武器,在当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宣传作用。

    五、抗日战争中彰显了艺术家艺术报国的风骨

    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是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大规模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期间,身在沦陷区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或蓄须明志,或力敌日伪,或编演有反日进步倾向的新戏,他们不畏日伪威胁,在敌人面前正气凛然,表现了京剧前辈的爱国情怀。

    涌现了“梅兰芳蓄须明志”“ 程砚秋不唱“献机”戏”“ 周信芳搬演《明末遗恨》”“唐韵笙因《扫除日害》受通缉”“马连良编演《串龙珠》深得民心”“ 袁世海《春秋笔》借词寄情”等可歌可泣的经典故事。

    六、新中国成立带来了百花齐放,京剧达到了空前成熟而完美的发展阶段。

    在毛泽东“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 ,1949——1964年在京剧舞台上 ,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空前成熟而完美的发展阶段 ,这是中国京剧史上最灿烂的黄金时期 。 在这期间 ,除了上演了大量传统戏 ,还改编 、移植 、编写了大量历史剧和现代戏 。 在京剧新编历史剧 , 影响较大的作品有 :

    《猎虎记》《初出茅庐》《谢瑶环》《响马传》《杨门女将》《海瑞上疏》《檀渊之盟》《火烧望海楼》《海瑞罢官》《强项令》《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将相和》《除三害》《九江口》《柳荫记》《洪母骂畴》《孙安动本》《陈州粜米》《西厢记》《桃花扇》《赤壁之战》《武则天》《秋瑾传》《林则徐》《西门豹》《屈原》《范进中举》等。其实,文革中的样板戏的雏形也大都形成于这个时期。

    七、文革期间流行全国的“样板戏”助推了现代京剧的普及。

    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对传统的以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等内容为主的京剧进行了一边倒的全盘否定,人们喜欢的一些传统京剧偃旗息鼓。随之而来的是八个(其实是20多部)样板戏的诞生。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艺术样板”的以戏剧为主的舞台艺术作品的专称。代表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这些作品在表现中国现代生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其创作原则在一段时间里被硬性地确立为艺术创作必须遵循的经典规范,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批剧目大多产生于“文化大革命”之前,许多文艺工作者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付出了心血,使之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被拔高到不适当的地位。江青把样板戏据为己有,标榜自己是“文艺革命”的“旗手”,开创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新纪元”,鼓吹形式主义的“三突出”原则;同时,又用样板戏作为幌子,改变毛泽东曾经提倡的“百花齐放”方针,否定新中国成立17年来的文艺成就。从1969年起,除演出样板戏的单位外,文化部的文艺团体全部下放到五七干校;各地从事演出传统剧种的剧团,或被解散,或被指定只准演出或移植样板戏。演出时不能改动戏中的一个道具、一句唱词,否则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新中国成立17年来创作、演出的许多文艺作品被说成是“黑戏”、“黑作品”,遭到批判和封禁。从1966年底到1970年,除改编样板戏外,全国没有上映一部新的电影故事片,没有恢复出版一种文艺专刊。文艺领域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荒芜景象。

    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兵陈步峰插话道:样板戏最大贡献是让高雅的京剧走进百姓,大大普及和推广了京剧的发展。那个时候几乎人人会唱,有的还能对全剧从头唱到尾。有些京剧名段对白可谓千锤百炼字斟句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能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能够广泛流传。1971年,16岁的他参加了冀州田村京剧团和田村高中京剧团,参加过《红灯记》《沙家浜》的选段。在冀县汇演中名列前三甲。

     八、改革开放(此节最后—-京剧幻想)。

    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京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略显颓势。进入新世纪后,虽然国家在复兴京剧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演出的情况不要说和旧社会相比,就连五十年代也比不上,剧团秉承着“多唱多赔,少唱少赔,不唱不赔”的理念,京剧的市场在一步步减少,演员们因看不到前景也纷纷改行,京剧发展前途堪忧!但有些京剧名家颇受尊重,其经典唱段还是颇受欢迎的。如尚长荣、孟广禄、耿其昌、于魁智、李维康、李胜素、张建国、李海燕、王佩瑜等。

    近几年,随着京剧文化进社区进学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随着京剧票友的不断增多,京剧有开始复兴的迹象,但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文友缘聚土门关 建奇感动放映员——龙年新春老放映员陈步峰走进李建奇的百年留影老电影博物馆(组图)
·下一篇:无
·文友缘聚土门关 建奇感动放映员——龙年新春老放映员陈步峰走进李建奇的百年留影老电影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访谈录 | 沧州市市长向辉:促进更多优质京津雄企业向沧州转移
·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观察:借“风”京津 “飞地”变“高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观察:借“风”京津 “飞地”变“高地”
·满载辉煌辞旧岁锣鼓喧天迎新春:唐山龙凤产业文化中心董事长张国强春节回乡拜见慰问高
·赵文锋开展节前走访慰问
·东方欲晓:落实会议精神,争做一位“中国好网民”
·“金龙迎春晖奋进新时代”:新春文艺汇演在百年老矿区拉开帷幕(组图)
·王建国:情满人间 冬日送福——永年红会春节前夕看望困难群众(组图)
·“欢乐京津冀,一起过大年”2024新春文旅系列活动在天津启动(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巧谱国粹显书毫 百年京剧画中游——省城文友再赏“京
文友缘聚土门关 建奇感动放映员——龙年新春老放映员
临清市党管武装工作述职会议召开(组图)
王林解放战争在冀东丰南沿海一带的革命经历(组图)
马连珠:王林解放战争在冀东丰南沿海一带的革命经历
特稿:王林解放战争在冀东丰南沿海一带的革命经历(
朱胜东:深藏功名70载!整理遗物时才发现老兵的“秘
特稿:深藏功名70载!整理遗物时才发现老兵的“秘密
杨涛:襄阳黄龙:为春季旅游线路出彩“保驾护航”(
特稿:襄阳黄龙:为春季旅游线路出彩“保驾护航”(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