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京津冀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区新闻>>正文
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沪浙红色旅游区
湘赣闽红色旅游区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
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
陕甘宁红色旅游区
东北红色旅游区
鲁苏皖红色旅游区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太行山红色旅游区
川陕渝红色旅游区
京津冀红色旅游区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
毛主席语录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
特稿:开国上将李达诞辰110周年座
特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
特稿:祝贺女红军王定国103岁寿辰
特稿:猴场会议:伟大转折的前夜
特稿:山西昔阳大寨举行纪念陈永
特稿:旷伏兆中将百年诞辰纪念会
特稿:2014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
特稿:“人民情•公仆颂”首
 

石家庄解码:红色圣地西柏坡见证65年延续鱼水情
2014-10-26 19:37: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国林、艾广德、倶凝搏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分享到:0

 

    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此后,“群众路线”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覆盖,成为全国“大热”词。

    新中国成立65周年前夕,中新网记者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走访了解到: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了节节胜利;民主建国时期,他们又用脚投票迎来了新中国;而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共领导人与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一直在延续。

    老房东:中共领导人用行动诠释“鱼水论”

    得民心者得天下。毛泽东把中共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生动比作“鱼和水”。石家庄市委党校副教授孔令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鱼水论”是在延安时期,他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永远也离不开水!”

    素有“开国之城”美誉的石家庄,是中共解放的第一座较大城市,是中共民主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试验田”,并一度成为“红都”西柏坡的安全屏障。而众所周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只是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一个百户人家的小山村,60多年前,中共在这里开始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西柏坡从而成为中共走向全面执政的出发地,成为新中国的起点。

    沧海桑田,65年过去,西柏坡也经历了巨大变迁。站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广场上,面前是苍茫的岗南水库。为了修建石家庄市民的水源地,几十户村民搬离了西柏坡,如今他们散落在岗南水库周边的多个村庄。这些水库移民中,就包括当年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在西柏坡的老房东。

    86岁的任竹竹现住在温塘镇拷栳台村,她是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老房东闫受朝的儿媳。“当时我住在西厢房,公公住正房。”回忆起当年的事情,老人依然记得很清楚,“院子里有几颗竹子,一棵香椿树,一棵梨树”。

    “毛主席经常出来散步,穿一身灰色的家常衣服。”任竹竹说,那时候部队和老百姓的关系非常好,由于中央机关不断有人搬进西柏坡,老百姓不断地腾房,“为了给部队的同志让房子,我搬了七次家”。

    毛泽东制止卫士拆猪圈的故事就发生在任竹竹家。当年毛泽东住进院子后,卫士嫌院子里的猪圈、磨盘、鸡窝等不太雅观,想要拆除。毛主席得知后说:“现在形势发展很快,我们在这里住得不会太久,我们走后老乡还要用呢!”卫士们便暂时把猪圈用棚子罩了起来,其他设施都原样保留。

    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的任竹竹说,搬离西柏坡后,她只回去过三次,其中一次是毛泽东逝世后,县里组织村民去西柏坡开追悼会,“所有人都哭了”。直到今天,由于多种原因,任竹竹还没有回过自己的老宅,她表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希望春节的时候让外甥开车拉着“回家看看”。

    在温塘镇鹿台村,记者见到了62岁的闫元方,他是周恩来在西柏坡时期的老房东闫庆云的孙子。

    闫元方告诉记者,小时候爷爷经常给他讲周恩来在西柏坡的故事,“印象最深是周恩来雨夜救人的故事,当时因为下雨,一间窑洞塌了,四个战士被埋在里面。周恩来一宿没睡,指挥人挖了一夜,最后救出三个人。”说起这个故事,部队转业的闫元方眼中闪着泪光:“周恩来那么大的领导,还这么关心普通战士,当兵的能不为新中国卖命?”

    在西柏坡纪念馆档案资料中,一位名叫阎如魁的农民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毛主席在俺村,中央机关的同志们热情地为俺贫下中农做好事。管理员(工作人员)一看见老百姓推碾、扬场,就牵着机关的牲口来帮忙。老百姓收庄稼,毛主席号召帮助群众,抢秋夺夏,夏天帮助割麦,秋天帮助收稻。有担的,有背的,往老百姓的场上送,干得可欢了。”

    据西柏坡纪念馆馆长助理、研究馆员赵福山介绍,中共领袖们在西柏坡留下了很多故事,包括毛主席教农民种水稻,朱德帮当地百姓拉耧,董必武夫妇帮房东的孩子捡回一条命等等,当地百姓至今耳熟能详。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驻留了10个月左右。即便从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委1947年5月抵达西柏坡算起,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间也不足两年。

    然而,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中共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与这些“大事件”相比,中共领袖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小故事”,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小故事诠释了毛泽东的“鱼水论”,至今引人深思。

    老照片:支前车队背后的人民洪流

    到过西柏坡纪念馆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群青春活泼的讲解员,她们白天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晚上参加艺术团演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刘晓晓和袁晶是这个团队中的佼佼者,两个人都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做过讲解。

    1984年出生的刘晓晓毕业于邯郸学院,2004年开始在西柏坡做讲解员。“我们都是讲解员艺术团的成员,白天为游客讲解,晚上演出舞蹈史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刘晓晓说,虽然这部情景剧她已经演了几百场,但是每次演到老百姓推着小推车支援三大战役那一段,她都禁不住落泪。

    “那是整场演出的高潮,当我们12个女孩子推着小车上场时,我每一次都泪流满面。”刘晓晓说,舞蹈史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得到过著名导演陈维亚的指导,“他对我们的要求只有一个,用心体会历史,用心去跳舞。”

    在西柏坡纪念馆第七展室的一辆小推车前,袁晶经常为前来参观的人唱起这样一段民谣:“最后的一粒饭,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就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陈毅元帅也曾经表示:“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正是由于“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普通百姓不仅成为运输队,还成为担架队、卫生队、预备役部队,汇成了人民的海洋。

    在西柏坡纪念馆展室的墙上,有这样一组数据:三大战役期间,支前民工达到886万人,出动担架107700副,大小车辆820720辆。仅这些车辆,分两排排起来,可以从当时的南京国民党总统府一直排到北平。

    西柏坡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封《支前家书》,这是淮海战役支前英雄齐成功写给全村父老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各家老幼均安,请大家不要挂念,我们离家为的是最后的伟大胜利……”

    河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曾担任过西柏坡纪念馆馆长的西柏坡研究专家张志平表示,三大战役之初,解放军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装备上都大大不如国民党军队,但人民的支持,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

    一个小村庄承载的65年鱼水深情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毛泽东提出“进京赶考”。65年过去,中共领导人与这里百姓的鱼水情缘从未间断。

    “由于看到当地百姓不会育秧种稻,毛主席曾教农民怎样种稻。1958年,他又特意让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写信,询问老乡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让他们到水稻产量高的涿州学习种稻方法。”说起这段往事,身为平山人的赵福山显得有些激动。他告诉记者,平山县现在育秧种植水稻的方法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1972年前后,受周恩来的委托,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来到平山看望老房东。据闫元方回忆,当时他在山西当兵,接待成元功的是自己的伯母,“周总理那么忙,还牵挂着我们这些老房东,令人感动。”

    西柏坡纪念馆原馆长,现任邢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荣丽,曾多次接待中共领导人到西柏坡参观考察。她在回忆文章《一枝一叶总关情》中透露,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先后到西柏坡参观考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西柏坡,与各界干部群众广泛接触,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精品展 展出处理913事件所用文具
·下一篇:河北省各地举行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
·彰显中国革命“制胜基因”的西柏坡精神
·彰显中国革命“制胜基因”的西柏坡精神
·杨伟杰:西柏坡 令人畅想的小村庄(散文)
·特稿:西柏坡 令人畅想的小村庄(散文)
·特稿: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西柏坡参观(组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西柏坡参观(组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和西柏坡纪念馆召开共学“两个务必”座谈会(组图)
·杨建国: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西柏坡参观(组图)
·特稿: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西柏坡参观(组图)
·特稿: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和西柏坡纪念馆召开共学“两个务必”座谈会(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