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视线随思绪追寻到了1929年12月的古田——“朱毛红军”来到这里,古田沸腾了。司令部设在了当地一家开明的地主的住宅——建于嘉庆十年(1805年)的中兴堂,朱德军长住在后厅左厢房,并在此起草了《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1929年12月下旬,朱德根据战争经验,在古田写下了一万余字的《新游击战术》,为古田会议的召开作了充分准备。古田会议结束之际,正是20世纪30年代曙光初露之时。于是,红四军前委决定举行庆祝元旦暨古田会议胜利召开军民大联欢。联欢场所就设在古田会议召开地——曙光小学左侧的一块空地。会议前,红四军经常在这里进行军事训练,并特意在最北端建了阅兵台。此时,阅兵台成了名副其实的戏台。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过,政治部宣传科的工作人员在台下散发《元旦告群众》的传单,台上舞龙灯、打船灯、耍武术、演话剧等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呈现出一派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景象。演出临近结束,坐在前排的红军官兵起哄要军长表演节目,并连拉带拽地把军长“请”上了阅兵台。朱德双手抱在胸前,不停地搓揉着,他谦逊地说:“同志们,我不懂什么曲艺,没有这一方面的专长,但是既然同志们这样高兴,一定要我表演节目,我就奏个热闹吧,唱个四川调行不?”朱德润了润喉咙,即兴演唱了一首四川民歌。唱完后,朱德揖手说道:“恭喜大家新年好!”随后,从口袋里摸出一把银毫子,散发给坐在前面的人,风趣地说:“我来发压岁钱。” 事隔多年,那圆润浑厚的川音还回荡在古田上空,格外亲切,让远离家乡的我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让中秋月夜的我们有了别样的团聚。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记录下了此刻的真实情感:
又见故人面 追古寻迹踏千山, 朱总足音荡古田, 驻步邀月话当年。
喜闻司令元旦欢, 举杯又见故人面, 同乡异地庆团圆。
沿着朱总足迹,我们一行冒着盛夏的酷热,一路追寻。每到一处,我们都能听到当地人对朱老总的称赞,都会被当地人的热情包裹着,他们把对朱总的那份情寄托在了来自朱德纪念馆的我们身上,这从天而降的幸福,将我们包裹得紧紧的。
千追万寻喜收获
朱总生前工作、生活、学习用品,除已被文博、档案、党史等部门收藏外,一部分流散民间,一部分留存家眷和亲属之中。多以家眷和亲属留存的实物,来源真实、沿革清楚,弥为珍贵。 通过南、北二线的文物调查征集掌握了大量信息,却难以收到实物。面对如此局面,文物布展组迅速改变思路,把征集工作重点放在了省内和北京专线组。 2005年底,指挥部安排我和陈艳君到北京协助王纪一书记整理陈列所需资料。在王书记指导下,我们奔波于中央档案馆、国博、军博、北京图书馆,整理陈列资料。 2006年春节过后,指挥部领导安排林品强馆长和我赴京付命。 朱德诞辰120周年之期,家属曾表示要向朱德故居纪念馆和相关博物馆、纪念馆捐赠一些文物,以示纪念和心愿。但他们担心朱德馆没有设施设备保管、陈列,没有专业人员维护、研究,捐赠多少,需要协商。 家人的担心不无道理。对亲人的情,对亲人的爱无不倾注在件件遗物上,见物思人,又无不寄托在件件遗物上啊! 这些遗物要发挥作用,就需展示。 朱总业绩宣传、精神弘扬更需这些遗物!凭借朱德馆是征集、收藏、陈列宣传、研究传承的专业纪念馆的优势,家人表示捐赠部分朱德生前用品给纪念馆。 2006年3月,在北京征集文物期间,为了得到朱总亲属的支持,便想方设法多次登门拜访,与他们沟通交流,有时还为他们做家政服务,以取得他们的信任。有天晚上,身犯重感冒的我随林馆长再次走进了朱德儿媳赵力平家中,也许是我们的真诚打动了她,也许是我们真正取得了她老人家的信任,便从里屋拿出了几件珍贵的朱总遗物交给我们。从赵老家出来,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了,走在寒风中的我,忘记了病痛,心里暖洋洋的。为了让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放心,为了更多地征集到朱总遗物,按照馆藏文物建档的要求,馆长亲自做好了他们捐出的几件朱德遗物的档案资料。朱德的儿媳赵力平仔细看后,高兴地说:“不论是表格,还是对实物的描述,都做得非常专业。看了你们的工作,我们可以放心地将老总遗物交给你们收藏保管了。”随后,一件又一件朱德遗物交到了我们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