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将鲁迅、鲁迅作品、鲁迅精神非意识形态化,把鲁迅改塑成一个个人自由主义者。这种论点的实质在于抽掉鲁迅精神中的爱国主义这条红线。然而,历史的真实是谁也无法抹杀的。不错,青年鲁迅确曾受过叔本华、尼采的影响,但是他从来不是那种为着所谓孤立的个体生命和个体尊严而写作的文人。“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1906年弃医从文那一刻起,鲁迅就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在了一起。而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更是自觉地把个人安危祸福、荣辱毁誉弃之一旁,忘我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不能想象,一个不顾国家、人民命运而只知张扬“自我”的个人自由主义者,能够获得“民族魂”的至高光荣。
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海内外全体炎黄子孙的骄傲。毋庸置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强大的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鲁迅精神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