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认知特点。
其次,打造红色基因传承新场域,以物理空间重构与虚拟空间拓展红色旅游资源,形成“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文化浸润生态,将革命文化符号融入校园建筑设计或创建具有代际传播力的文化品牌。以延安大学新校区为例,在图书馆中庭设置“延安精神浮雕墙”,使红色元素成为校园空间的精神地标,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最后,构建“校地联动、产教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与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深度合作,推动红色文化从认知认同向行为自觉转化。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为例,先后开发“五个一”标准化课程包,基地年均接待学生实践3000余人次。同时,设立红色文化双创基金,以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并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AR红色文创服饰,产品入文创集市,实现了红色旅游资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推动红色文化从认知认同向行为自觉转化。
红色旅游资源的校园转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亦是有效转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动能,高校需遵循文化育人规律,契合新时代青年认知特点,通过构建课程教学、文化浸润、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为培养具有红色基因的时代新人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实施范式,从而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育人功能,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底色。
(赵昱敬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廖萍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24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理论研究”(课题编号:24SZZX039)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