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我旁边笑着的男人,蒋介石也许下重金悬赏他的脑袋,窑洞微弱的光线朦朦胧胧地照着的这个男人,宽宽的肩膀,剃得光光的脑袋,又黑又浓的胡须,活像《水浒传》里的头领,又像罗宾汉似的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艾格妮丝告诉我,这个男人就是贺龙。
他并不喜欢提起自己的过去。贺龙在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前,在他掌握的广大地区里,实际上常常发生袭击、抢掠以买卖鸦片致富行商的事件,可是他的队伍决不对本地区的居民劫掠。
贺龙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农民领袖,游击战的名将。从他的外貌看上去,也令人产生这样的印象。他的全身从头到脚,都充满跃动的活力。贺龙是不能静坐不动的。他的动作和他那声如巨雷的南方乡音一样令人瞩目。
贺龙是很容易识别的——口里叼着他喜欢用的烟斗,浓黑的胡须,他那充满调皮的眼睛含着笑,仿佛在寻找讽刺的好材料。贺龙活跃健谈,他讲起故事来,手舞足蹈,诙谐有趣。富于幽默感的贺龙在西北,同他在故乡湖南一样,大受农民的欢迎。
和朱德一样,看上去更像一个农民而不像军人的另一位著名人物就是彭德怀。他的军人生涯可以从16岁算起,27岁当上国民党军队的旅长。1928年,他率部起义,带着一个团和军官学校的学生投向毛泽东的农民军。
彭德怀也是湖南人,可是要听懂他说的话却很费劲。湖南方言本来就不好懂,再加上他说起话来快得像开机关枪,就更难听懂了。他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却从小没过过好日子。6岁丧母,后娘虐待他,不得不跑到祖母家里去,可是,祖母待他更不好。因此,他从家里逃出来,那年他才9岁。为了活命,他给人家放牛,到矿里挖煤,给鞋匠当学徒,最后当了兵。
朱德向我介绍了一位特别年轻的将军,那时候还不到30岁的林彪看起来更像一个有点羞涩的二十来岁的学生。在延安时代他是红军大学校长。林彪告诉我,他参加过一百多次战斗,还从没有失败过一次。“这怎么可能呢?”我问他。他抬了抬那浓密的黑眉毛,笑了笑:“我们从来不打没有胜利把握的仗!”
在战争的第一年林彪受了重伤,养伤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写字台前研究专业文献,为军官和战士写作训练教科书。“我们必须想办法让他离开写字台,”周恩来有点儿担心地说道,“医生让他要多活动。”有一天,周恩来想出一个好主意,“林彪应该学跳舞,”他建议道,“安娜,你来教他跳舞吧。”
林彪看起来对周恩来的治疗方案并无热烈回应,他学快四和探戈的时候,我必须用图形来解释舞步和旋律,而他就像解决战略上的问题一样,对此仔细进行研究。尽管如此,他从来没成为一个好的舞者,他称自己的跳舞姿势像“拉洋车”。
与孙夫人的合作
1940年春天,孙夫人搬到重庆来了。她的两个姐妹孔夫人和蒋夫人,竭尽全力夸示宋家难得的大和解。她们接待客人,进行参观,举行晚宴招待外国的外交官。
在盛大的宴会上,孙夫人虽然总是笑容可掬,但与穿着时髦、希望惹人注意的两个姐妹相比,给人的印象却是非常审慎的。当我在这种场合进行观察时,我常想:“孙夫人与这样的世界的确是合不来的。”
“不久我便要回香港,”孙夫人坦率地对我说。“我按照姐姐和妹妹的愿望到重庆来了,但这里并不是我生活的地方。香港有更有益的工作等待着我,不是像在这里,当展品。”
对“宋家王朝”在抗战中所扮演的不幸角色,她并不抱幻想。她不赞同蒋介石的专横、非民主的行为,以及孔夫人的投机生意和蒋夫人不合时宜的奢侈生活。和好朋友在一起时,孙夫人常常以辛辣或讥讽的言辞谈及这些事情,但是她并不进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她始终如一地执行着在她看来是正确的路线,态度极其鲜明。她是宋家一族中唯一不谋私利的人,她是为着人民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生活、工作的。
“在重庆你将受很多苦哩,”孙夫人回香港之前与我道别时说,“我知道,你在重庆对保卫中国同盟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与八路军保持联系,需要有个人把华北医院的情况报告给我们。”孙夫人最关心的是,如何把为医院准备的医药用品送到医院去。我和孙夫人的密切合作从1942年起,一直延续到1955年我离开中国为止。
当日军占领香港时,孙夫人再次迁到重庆,她的家便成了保卫中国同盟的办事处。最初,我们办事处总共只有三个人:孙夫人、我和朱迪·廖(廖梦醒)。孙夫人在重庆还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以她的宋家为首,政府的领导阶层的成员都把巨款花费在奢侈的穿着和住房上,而孙夫人却穿着四川产的荨麻织的衣服出门。她的两个姐妹,以函购的方式从美国买进奢侈品已成了习惯,孙夫人对此曾率直地提出批评。
孙夫人从香港来后不久,便考虑在重庆募集保卫中国同盟各种计划所需的款项。她说:“这里有的是富翁,应该请他们为崇高的目的捐献,那样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外国朋友和华侨的捐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