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游记
重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调研路
2024-02-26 17:01:3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余春生、阮周围、谢奔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毛泽东也认为,在调研过程中,如果我们观察问题是走马观花的,各样都弄一点,这只是空费了时间,一事无成,“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

    沿着他的足迹前行,我们发现,青年毛泽东在“广撒网”的同时,也讲究技巧。他不仅是到群众中去、到现场去广泛地收集材料,更善于找典型样本,抓住关键对象。

    1926年,青年毛泽东选择佃农张连初并非偶然。当时张连初正值壮年,家庭生活条件尚可,但他在全年无休、风调雨顺、家中无人生病的情况下每年仍入不敷出,可以想见中国大部分佃农的生活实际是更苦的,“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则全无”。

    正是通过对张连初这个典型样本分析,毛泽东才了解到中国大部分佃农的实际生活状况。

    我们寻访发现,青年毛泽东的足迹常常停留在祠堂、庙宇等地,他在这些场所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开调查会。

    在他看来,“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调查会上,毛泽东并不用“广撒网”的方式搞座谈,他认为,“到会的人,应是真正有经验的中级和下级的干部,或老百姓”。

    在醴陵市沈潭镇沈潭社区卫生室里,一张薄薄的表格,系统地展示了村里困难群体的健康状况。与村医刘新武的对话中,我们快速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和村民收入水平,讨论出许多潜在题目。

    如何才能找到关键?答案就藏在毛泽东出发之初。

    在一个个历史陈列展馆中,我们看到,毛泽东始终保持着对“如何看待与如何对待农民运动”的思索与追问,要回答清楚农民运动到底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这种问题意识,让他在调研中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回想起以往某一次“90后记者调研行”,我们出发前的问题意识少了些,调研聚焦的能力就弱了些,导致调研更多停留在“调”的层面,“研”的力度则不足,导致与具有典型性的情况“擦肩而过”。

    深入群众、抵达现场是找到关键对象、关键现场的前提,而带着问题去“抓关键”便于我们更高效地从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的规律,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核心。

    行程结束,写下这篇文章时,我们尚不敢说已然领悟到青年毛泽东做调查研究的精髓。

    我们深知,调查研究博大精深,常学常新,常练常深,我们大概只窥见了冰山一角。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力量穿越时空,焕发光彩。调查研究的力量,在新时代依然直抵人心。这条路,我们将一直走下去。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重走毛泽东韶山调研之路——记一次主题党日实践活动
·下一篇:无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1927.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共产国际》转载《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首次面世始末
·1927年3月5日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
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