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坡纪念馆。箱子运回西柏坡后,工作人员用清水洗去了裱糊在箱子上的纸,箱盖上清楚地显露出用毛笔写的“奇字第3号”的字样。
2004年7月,当“两个务必”巡展在北京首展时,已是84岁高龄的王光美老人让她的秘书和负责展览的工作人员联系,捐献出了刘少奇建国初期存放土改材料的文件箱和刘少奇同志建国后使用的公文包两件珍贵的文物。
当我们到王光美老人家中取文物时,她还深情地向我们讲述起在西柏坡的日子。1948年8月21日,刘少奇和王光美同志在西柏坡结成连理。结婚时,简陋的“新房”内是刘少奇平时用的旧木床、军被、脸盆架和一些日常用品,没有置办一样嫁妆。
点击:西柏坡婚姻纪事
西柏坡时期,战争形势发展很快,捷报频传。中央机关撤出延安一年后,在西柏坡相对稳定了下来,物质生活条件也比在陕北时好多了。因此,中央机关的许多人都在这里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韩桂馨就是其中的一对。他们都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又都是河北安平县的老乡,得知这一情况,毛泽东主动为两个年轻人牵线搭桥,让他们多接触、加强了解。在交往中,两人逐渐地加深了感情。1948年12月10日,他们在西柏坡向党组织递交了结婚申请书,对于他们的结合各位领导都非常关心和支持并做了重要批示:“大大好事,甚为赞成”、“同意并致贺意”、“十分赞成”……很快,两个情投意合的年轻人在西柏坡喜结连理。由于战争尚未结束,婚礼从简,没有举行仪式。进城后,毛泽东让李银桥选个好日子,把结婚仪式补办一下。李银桥和韩桂馨商量了半天,最后选在了“五四”青年节这天补办了结婚仪式。
在西柏坡时期结婚的还有我党的一些高级干部,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总长的杨立三和李琴也是在这里结为伴侣的。杨立三是湖南人,是井冈山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长期从事我军的后勤工作。长征途中,周恩来病重,杨立三硬是用担架将他抬出了草地,是一位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优秀干部。李琴是河南人,当时在军委后勤部工作,住在西柏坡附近的夹峪村。1948年7月,奉周恩来的命令,杨立三率一小姐赴华东前线协调后勤支前工作,李琴为小组成员。淮海战役结束后,于12月返回夹峪村。两人在华东工作期间建立了感情,返回夹峪后便结了婚。因工作紧张,连续召开军工及军械会议、全军后勤工作会议等,当时未举行婚礼。1954年,杨立三因病在莫斯科逝世,周恩来亲自为他抬棺并致悼词,情景十分感人。李琴于1949年7月后一直在新华社工作,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资深记者。在本书撰写中,作者将这一章节寄给李老请她指正,她复信纠正了不少偏误,而且态度非常谦虚,把有关她业绩的一些表述都删去了。关于李琴同志新闻生涯的事迹,新华网上有不少的报道。
廖盖隆和李蓬茵也是在西柏坡结婚的。当两个年轻人郑重地将结婚申请书递交党组织后,心眼里不太踏实,不知能否被批准。新华社领导非常重视年轻同志们的婚事。社长廖承志在结婚申请书上写下了“非常恭喜,祝幸福”的贺语。那时候,革命队伍里年轻人结婚,往往选择有纪念意义日子。如“三八”、“五一”、苏联“十月革命节”,或是打了大胜仗祝捷庆功的日子。廖盖隆和李蓬茵的婚礼就选定在欢庆“十月革命节”的日子。由于蒋介石指挥傅作义偷袭西柏坡,两人的婚礼被迫推迟。不久蒋傅偷袭阴谋被粉碎,11月7日,他们举行了热闹的婚礼,不仅新华社的同志们来了,附近几个村子里中央机关的一些同志也都赶来了。廖承志亲自作主婚人,并致了热烈诚挚的贺词,还勉励两位新人更加勤奋地工作,更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多作贡献。最后,同志们又兴高采烈地跳起舞来,把婚礼的热烈气氛推向了高潮,直到深作才结束。
著名音乐指挥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