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对中国革命的十大贡献 |
2008-12-14 01:02:13 |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 |
作者: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曾汉辉 |
浏览次数: |
|
|
|
|
西。闽西革命斗争“红旗不倒”有三个显著标志:一是党组织长期存在,党的红旗始终不倒。闽西最早的党组织是1926年成立的中共永定支部。随后相继成立了永定金丰支部、上杭支部、龙岩小组、武平小组等党的组织,1929年红四军入闽前,闽西已建立永定、上杭、龙岩、长汀、武平等五个县委,党员755人;至1930年5月,全区有县委6个、区委53个、特支19个、支部546个,党员约1万人;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的地方干部、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1月,党的地方组织逐步恢复和建立,1937年10月成立中共闽粤赣边省委,闽西地方党组织有支部90个,党员3398人;1941年“闽西事变”后,闽西地方党组织被迫转移上山隐蔽,1943年10月起逐步得到恢复;抗战胜利后,闽西地方党组织仍然贯彻执行分散隐蔽,向外发展,保存武装和干部的策略,坚持开展斗争。二是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闽西党组织从单独领导革命斗争开始,就注意建立革命武装,并且一直坚持武装斗争从未间断。大革命失败后,闽西党组织在龙岩、平和、上杭、永定等县领导发动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工农武装暴动;红四军进入闽西后,闽西建立第一支主力红军,并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八团、红九团及各县地方武装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奔赴抗日前线。此后,留在闽西的部分游击队继续发展壮大,从王涛支队、闽西支队到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党组织一直掌握人民武装。三是部分地区长期保留土地革命果实。早在1928年,中央闽西党组织便领导永定溪南区共有13个乡的2万多人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没收、分配工作。红四军入闽后,解决了50多个区600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红军长征后,游击队员以武装帮助农民抗租;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后,闽西党组织领导保田斗争,保护土地革命成果。据新中国土地改革前调查,闽西有龙岩、上杭、永定等县的15个区、83个乡、14.6万人口的地区,约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
八、闽西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基地
闽西根据地是继井冈山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所建立的一块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执政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在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创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苏维埃法律体系,它所探索的法制建设为中央苏区乃至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法律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如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苏维埃政府组织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工会法》、及《借贷条例》、《优待士兵条例》、《商人条例》、《取缔牙人条例》、《取缔纸币条例》、《保护青年妇女条例》、《保护老弱残废条例》、《合作条例》、《裁判条例》、《暂行税制条例》等共计六部大法、十项条例。是中共创建苏区中最早制定的较完备的法律,为后来全国苏区政权建设提供了范本,探索并积累了经验。在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合作社;创办第一个粮食调济局;创办第一个工农银行;创办第一家公营企业;创办对外贸易局,第一次提出解决城乡“剪刀差”问题,为中央苏区和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最丰富的经验。在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加强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使之成为进行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的有力武器。第一张军报《浪花》、第一个苏区出版机构——列宁书局、第一所妇女学校——新泉妇女夜校、第一个红军医务学校、第一届苏区游艺体育运动会,都在这里产生。同时,闽西还培养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才溪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实践典范,这个模范
|
|
|
|
|
|
|
|
|
|
|
福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福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福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