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旅游局·新华网福建频道·东南新闻网·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 主办
首页 最新播报 红色视频 领袖故事 红色记忆 古田精神 导游词集 红色游记 精品线路 领导名片
红色景区 人文景区 生态景区 旅游信息 福建地图 交通指南 当地特产 周边景点 交流园地 红色网盟
闽西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实践基地
2011-03-29 15:10:20
来源: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作者:嵇美珍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进行的一切革命斗争,都是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这个中心任务的。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建立红色政权,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和实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勇于开拓,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将斗争的重心从城市转向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创建红色区域,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红色政权的过程中,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中央苏区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闽西苏区辖11座县城,福建省的龙岩、上杭、永定、长汀、连城、武平、宁化、清流、归化、建宁、泰宁都属闽西苏维埃区域。
    闽西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实践基地。所谓局部执政,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和局部范围内掌握政权,它是通过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建立地方政府来实现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闽西这块土地上,先后成立了溪南区苏维埃政府、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闽西苏区局部执政的成功实践,是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开端,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的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在闽西苏区取得局部执政地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创建与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红色政权, 在闽西苏区进行了局部执政的实践。
    (一)建立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初步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专政国家机器的雏形
    闽西红色政权创建前,闽西的旧政权由封建地主与官僚军阀把持,他们在政治上实行血腥的反动统治,在经济上施以掠夺与层层盘剥。这种封建官僚地主的政权,其最重要的基础是以地主阶级为中心的生产关系。农村中,封建家族组织十分普遍,各地都建有宗族祠堂,订立各种封建族规,地主豪绅充当族长,利用家族组织把持各种公堂会所,对农民实行残酷的封建统治。在封建军阀、帝国主义与地主豪绅势力相勾结的黑暗统治下,闽西的旧政权是鱼肉百姓的统治机器。闽西地区政治腐败,混战连年,社会经济衰败、盗匪出没,劳苦群众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如同牛马一样的悲惨生活。
    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福建传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闽西各县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闽西相继举行了“四大暴动”。在闽西暴动中,永定暴动是闽西工农武装起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工农武装起义。永定暴动后,有13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各乡苏维埃政府的建立,为溪南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28年8月中旬,在永定金砂金谷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打出苏维埃的旗帜,正式成立了闽西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政府。
    溪南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宣告了在这块土地上旧政权的终结,标志着溪南地区武装割据局面的正式形成,溪南区成为福建省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溪南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表明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国民革命失败以后的艰难奋斗,终于创建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形成了第一块红色区域。这一政府虽然还很稚嫩,存在时间短暂,所辖范围也不过是数万人的一小块地区。但它是中央苏区形成以前,中国共产党在赣南、闽西建立起来的第一批工农民主政权,是完全不同于数千年封建旧政权的一种新型的工农民主政权。
    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在服务对象,运作方式上代表着工农的根本利益。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第一项工作是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施政方针,颁布了《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条件》等新法令。另一项工作是实行土地革命,制定了没收与分配土地的政策。在全区各乡村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近两万农民获得了土地。在人民政权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溪南区苏维埃政府人员主要由农民、工人组成,站在工农的利益上,对地主豪绅及反动统治阶级实行严厉制裁。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雏形。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与红军的活动密切相关。1929年3月,红四军第一次入闽,在长汀长岭寨击败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一举占领长汀县城。红四军攻占长汀后,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领导下,宣传发动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在红四军帮助下,成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是红四军下井冈山后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按照毛泽东在长汀和瑞金提出的赣南、闽西二十余县创建苏维埃政权计划,红四军于1929年5月中旬经瑞金再次入闽。红四军进逼闽西首府龙岩,消灭守城敌军约一个营。红四军首占龙岩,一举重创国民党守军,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红军的主要任务并不在于占领一个县城,而是打击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创建红色政权。1929年5月,红四军在地方红军配合下,胜利占领永定县城。成立了永定县苏维埃政府。此后,永定许多区、乡很快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据1929年7月6日永定县委给福建省委的报告统计,先后有溪南第一区、溪南第二区、丰田区、金丰区等4个区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建立了66个乡苏维埃政府,其中最多的为溪南第一区,乡级苏维埃政府多达25个。
    经过红四军的分兵活动,中共闽西地方党组织的发动与群众暴动,1929年7月前后,形成了以上杭古田和龙岩大池、小池为中心区域的闽西革命根据地。闽西的革命势力已完全恢复并有了发展,龙岩、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等地相继建立红色政权。闽西各县党和群众的组织迅速发展,大部分区、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至1929年10月,龙岩、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六个县,先后建立了四个县苏维埃政府、五十多个区苏维埃政府、四百多个乡苏维埃政府,完成了上百万亩土地的分配工作,大约有八十万农民获得了土地,在绵延数百里范围内奠定了红色政权的坚固基础。经过几个月的工作,红色政权在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自身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发展苏维埃区域创造了基本条件。
    (二)创建闽西苏维埃政府,制定法律文本,初步展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实践中,不拘泥于俄国的苏维埃模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发挥独创精神,创造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为特征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结合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红色政权建设之路,成功地在农村建立了红色政权。
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后,毛泽东在长汀提出了在赣南、闽西创建苏维埃政权的计划,绘制创建中央苏区的蓝图。
    红军所到之处,号召工农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红色政权。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继井冈山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建立较早、在全国有影响的一块革命根据地。闽西苏区的政权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
    1929年7月,闽西革命根据地形成之后,红四军前委指示中共闽西特委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闽西特委根据红四军前委的指示, 1929年7月在上杭蛟洋文昌阁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
    毛泽东高度关注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结合闽西政权建设的实践,亲自为中共闽西“一大”修改由邓子恢起草的《政治决议案》,以及关于苏维埃政权、土地问题、CY问题、妇女问题等决议案。《政治决议案》明确指出,要由上而下建立苏维埃群众政权组织;扩大苏维埃区域;严密政权机关的组织,指导工作实行集体化,防止个人包办;在政权机关中要确立工人贫农的领导权;引进劳动妇女及青年积极分子参加政权机关工作等。这就明确了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闽西“一大”总结了领导人民武装暴动的经验教训,提出闽西党的总任务是坚决地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奋斗。指出闽西党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发动并组织广大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工农武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共闽西“一大”通过的《苏维埃政权决议案》,不仅总结了闽西苏区政权建设方面的经验、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还规定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苏维埃是新的国家政权形式,是被压迫工农群众自己管理政事,镇压旧统治阶级的政权组织,因此它要吸引广大群众参加管理政事与群众发生密切的联系。它是由各项职业工人和各乡农民群众之间、红军军营里,直接选举出来的代表会议。它由民意而选出,因民意而撤换。群众的意见可以马上提到政府里来,政府的行动马上可以传到群众中去。《政权决议案》确定了苏维埃政权的组织步骤,明确指出了党与苏维埃的关系。奠定了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初步基础,这一决议案对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基础。
    闽西“一大”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很快开展起来。1930年3月,在龙岩城召开了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闽西苏维埃政府。
    闽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闽西在形态和实质上已经形成了一块统一而巩固的苏维埃区域。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的《苏维埃政府组织法》、《苏维埃代表选举条例》、《婚姻法》、《劳动法》、《裁判条例》等法令,是中共创建苏区政权过程中最早制定的较完备的法律,使闽西苏区的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也使政府工作朝着法制化、规范化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巩固工农民主政权、发展闽西苏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闽西“一大”与闽西苏维埃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文本,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闽西苏区局部执政的过程中,高度注重法制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思想的最早实践。
    (三)创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初步展现中国共产党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能力
    随着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巩固和壮大,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中心城市,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为了使福建的革命斗争有更大的发展,根据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指示,在闽西苏维埃政府的基础上,1932年3月在长汀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省苏”下设土地部、劳动部,工农检查部、财政部、内务部、文化部等8个部,辖区人口近百万人。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使福建苏区有了统一的工农民主政权,省苏的中心任务主要是,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军事、土地、财政、经济的革命,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军事上,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积极领导了扩大红军,拥军支前,巩固政权的工作。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不到半月,即配合中央红军东征,毛泽东率东路红军,一举攻克漳州。
    在经济上,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设立了国家银行福建分行等金融机构,组织手工合作社,允许和鼓励私人贸易,汀洲的手工业、公营工业占了整个中央苏区的一半。汀洲有私营商店等117家,还有洋货店、纸行、布匹、金银首饰、酒店、饭店、客栈等计360多家,有中华织布厂、印刷厂、被服厂、斗笠厂、兵工厂、造船厂等公营厂,有中华纸业、中华苏维埃贸易、中华商业分公司等公营商业。汀洲是赣南、闽西各县的物资集散地,每日汀江航运不息,“上三千,下八百”,汀洲成为繁华的“红色小上海”,盛传着“上海、广州,不如汀州”的赞誉。
    “苏区政权一支花,花根扎在穷人家,贫苦农民有了党,红色政权遍天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苏区的革命斗争和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中心城市,同时是福建省红色区域的首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是毛泽东政权建设理论在福建的一次成功实践,是全中国和福建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创建,把我省党的建设,地方政权建设和革命武装斗争推向了新的阶段”。①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闽西苏区局部执政的过程中,初步具备了运用革命根据地组织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在闽西苏区局部执政的探索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在新兴政权的领导和组织下,闽西苏区的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党在闽西苏区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建立适应战争需要,适应农村状况的民主政治制度。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领导军民进行了以发展农业、工商业,对外贸易和合作社为重点的经济建设。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闽西苏区的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致力于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极大地丰富活跃了苏区军民的文化生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加强,使苏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一)开创民主建政新路,进行民主政治的最先尝试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的最大利益,是在政治上摧毁了反动统治政权,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摆脱了千百年来在政治上受压迫的命运。苏区广大人民群众把苏维埃政权当作自己的政权,并从实际行动上拥护和支持它。苏区人民在推翻反动统治的同时,纷纷建立起代表自己利益的革命组织,选举自己的领导,治理自己打下的江山,改变昔日受凌辱、任宰割的政治地位。政治上的翻身,使苏区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苏维埃民主制度的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是民众自己的政权,直接依靠于民众。苏维埃民主制度是一种广泛的民主制度。人民群众从民主制度中首次表达自主的意愿,首次掌握自己的政治命运,首次成了自己的主人。为了体现工农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政权的原则,苏维埃政权突出抓好民主政治建设,在民主制度上和实际工作中,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创新。苏维埃政权对民主制度的探索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实施选举制度,开创民主建政新路。
    一是划定选举范围。苏维埃给予一切过去被剥削被压迫的民众以完全的选举权以被选举权。1930年2月,闽西苏维埃政府筹备处颁发的《闽西工农兵代表会(苏维埃)代表选举条例》规定:凡在闽西赤色政权所及地方,年满16岁以上的劳动男女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苏维埃政权下,凡在16岁以上的男女工农群众、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生的人,只要没有反动行为,均有选举权被选举权。豪绅地主、官吏和其他剥削为生的分子,均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范围的划定,充分体现了苏维埃政权民主制度的阶级性。
    二是制定选举方式。主要是由选民选举代表,由代表选举苏维埃委员,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如在闽西“县苏维埃的代表由各乡群众大会中选举一定数目的代表,经过复选,出席大会。工人以职业为单位,红军、赤卫队、兵士以部队为单位,选举一定数目的代表,经过复选出席县大会,闽西、苏维埃代表经过区县两次复选出席闽西大会”。③种由群众大会选举代表,经初选、复选、县或相当于县级单位三选后选出代表的选举方式,有效维护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治权。
    三是实施选举过程。苏维埃区域的选举是苏维埃民主制度在实践上的表现。选举过程中,苏区的人民群众获得了较充分的民主权利。从选民参加的人数上看,一般都在80%以上,有的地方则可达90%以上。候选人名单由选举委员会提前张榜公布,让群众有讨论和提意见的时间。同时,候选人数在有的地方还实行差额选举,候选人名单超过了应选代表人数的一半或三分之二以上。这种选举方式,使选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在选举单位上,改变以往以乡为单位的做法。乡村居民,以村子或屋子就可以单独开会。因选举单位的缩小,增加了选民参加的人数,使选民有更多发表意见的机会。1933年上杭县才溪区的选举,上才溪乡提出候选人共160名(内应选91人)。名单贴出后,群众在各人名下注意见的很多,注“好”、“不好”等字样的多,注“同意”或“消极”的也有。有1人名下注有“官僚”二字。村中还出了墙报,有20多名候选人受到群众的批评。④
    苏维埃政权的选举制度是人民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举制度的实施,保障了苏维埃政权民主性的实现。在中国千百年来封建制度统治下的苏区广大劳苦大众,能够充分享受这种民主权利,是苏维埃政权建设最为成功的创举。闽西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建政的最先实践地区。
    实行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奠定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
    代表会议制度是苏维埃组成的基础。苏维埃通过这一制度,同广大群众结合起来,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发挥民众创造的机关。
    苏维埃各级政府实施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各级代表会议的主要任务除了集中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讨论和决定各级政府的计划和任务外,代表会议后,每个代表还负有向群众报告政府的决议和工作,并动员与领导群众为实现苏维埃的决议及群众的要求而奋斗任务。
闽西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领导人,通过召开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工农兵代表则是通过广大工农兵群众选举出来。实施选举制度与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苏维埃政府充分体现了一切权力归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有效维护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鉴于闽西各地苏维埃政权的普遍建立,党高度重视苏维埃政权的内部机制建设,强调人民代表的重要性。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决议案》中特别指出:“苏维埃不是群众大会,也不是少数委员会而是代表会议,苏维埃是新的国家政权形式,是被压迫工农群众参加管理政事和群众发生密切的联系”。⑤,这一精神,成为日后各级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基本组织原则。
    在苏维埃政权下,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建立在乡(市)苏维埃基础上的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是各级权力机关。通过这一机关,一方面,各级选民可以选出代表自己意愿的代表进入苏维埃工作,苏维埃代表必须在苏维埃中传达选民的意见,并进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另一方面,各级苏维埃代表要将上一级苏维埃的方针、政策、命令、指示,传达到群众中去,并得以贯彻执行。这种在民主选举基础上产生的代表会议制度,是苏维埃政权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民主制度。
    闽西苏区是工农兵代表会议的实施先锋。早在1929年10月,中共闽西特委扩大会议就规定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所应实行的方针,明确提出要“建立真正的代表会议”。“各级代表大会及代表要尽量提高自身的权威,真正行使民主权利”。⑥ 1930年3月18日召开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定通过的《苏维埃政府组织法》也明确规定:各级代表会为各该级最高机关。⑦闽西苏区实行的代表会议制度,是苏区政权建设的新探索。通过各级代表会议制度,吸收工农群众参加政权并管理自己的国家,极大地增强了苏区人民的民主意识,促进了各级政策法令的贯彻执行。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各级政府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毛泽东高度赞扬这一制度,在全国“二苏大”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苏维埃依靠这一制度,同广大民众结合起来,他就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发扬民众创造力的机关;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动员民众以适应国内战争适应革命建设的机关,这也是历史上无论什么政府所做不到的”。⑧
    创建苏维埃法律体系,奠定新中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大众的各种权利,苏维埃政府加强法制建设,一系列的法令和条例孕育而生。在以农村为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闽西苏区,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凭借政权的力量,制定了体现政权意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以实现政权的统治,保护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苏维埃政府组织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工会法》及《借贷条例》、《优待士兵条例》、《商人条例》、《取缔牙人条例》、《取缔纸币条例》、《保护青年妇女条例》、《保护老弱残废条例》、《合作条例》、《裁判条例》、《暂行税制条例》等共计6部大法10项条例。《苏维埃代表选举条例》、《苏维埃政府组织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工会法》等法令,是中共创建苏区中最早制定的较完备的法律,为后来全国苏区政权建设提供了范本,摸索并积累了经验。闽西苏区初步创建了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苏维埃法律体系,闽西苏区的法制建设为中央苏区的法制建设,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开展经济建设,锤炼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
    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是在相当困难的环境中进行的。革命政权由于建立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中,客观上要求苏维埃政府必须以更大的努力来发展生产,以保证红色政权的存在有必要的经济基础。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不但在军事上对苏维埃政权进行大规模的围剿,而且在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封锁,导致苏区经济遭受极大的破坏,使苏区经济生活发生极为严重的困难。大力开展经济建设是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需要,也是为革命战争提供经济保障,满足人民基本经济需求,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
    打造“第一模范区”,为中央苏区各项建设树立典范
    闽西苏区的经济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革命根据地建设曾遭受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军事上,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并以50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经济上,国民党政府对红军和苏维埃区域实行经济封锁,对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品采取按人口计划供应的政策,同时在苏区周围建立起一条纵深260里的封锁网,企图扼杀苏区经济。苏区经济横遭破坏,工农经济联盟濒于瓦解。苏维埃政权和红军的巩固与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敌人的经济封锁面前,才溪乡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物资困难,才溪全区有十四个消费合作社。如油、盐、肉合作社、布疋合作社、豆腐糖果合作社、以及猪仔合作社等等。加入消费合作社的人家上才溪乡有60%,下才溪有90%。合作社把收购来的农产品如土纸、烟菜、米谷以及鸡鸭蛋运到白区,换回盐、布、药材等生活必需品,按成本价出售给群众。各消费合作社实行优待红属制度,红军家属买货比社员便宜5%。
    才溪乡的青壮年男子大部分外出参加了革命,其中上才溪16岁到55岁的青壮年男子共有554人,加入红军和外出工作者485人,占88%;下才溪青壮年男子共765人,红军和外出工作者533人,占70%。大量的男劳力当红军去了,为克服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才溪乡办起了耕田队。耕田队主要是帮助红军家属及群众互助。将红军家属的地从犁田、插秧、收割都包了,而且自带饭包,不计工钱。毛泽东曾表扬说:“你们的耕田队很好”,⑨并要求将它提高一步到互助组。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31年夏收期间,才溪乡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合作社(即互助组)。
    为了支援革命战争,才溪群众购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行的经济公债。仅七天购买公债9000余元。
    才溪乡的事例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在80%的青壮年男子当红军后,生产超过了革命前的10%,各种合作社组织了全乡群众的经济生活,贫农雇农在革命以前每年只有3个月吃米饭,其余9个月吃杂粮。现在却有6个月吃米饭了。“总之,吃饭改善了百分之百”。贫农雇农革命前每年吃肉约大洋一元,“现在为二元,增加百分之百。”穿衣的情况,革命以前平均每人每两年才能做一套衫裤,现在每人每年能做一套半“增加了百分之二百”。
    《红色中华》、《斗争》等报刊登了才溪的光荣事迹,称赞“上杭才溪区是福建的第一模范区,一切工作取得了光荣伟大的成绩”,是“选举运动的模范”、“生产战线上的模范”、“退还公债的模范”、“节约的模范”、并且创造了模范合作社,各方面的工作均成为全苏区第一光荣的模范。1933年下半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才溪“我们的第一模范区”奖匾。
    1933年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一文中写下了一段寓意深刻的话:“这一铁的事实,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武器,去粉碎一切机会主义者的瞎说。如像国内革命战争中经济建设是不可能的,如像说苏区群众生活没有改良,如像说苏区群众不愿意当红军,或者说扩大红军便没有人生产了。我们号召全苏区几千个乡,一齐学习长冈乡、才溪乡、石水乡,我们郑重介绍这几个乡的光荣成绩于全体工农群众之前,造成几千个乡如长冈、才溪、石水,使之成为争取全国胜利的坚强前进阵地。”
    毛泽东要用中央苏区有名的才溪乡是怎样建设成为先进的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模范乡的典型经验,通过即将于1934年1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工农代表大会,介绍给全体工农群众。号召全苏区几千个乡一齐学习才溪乡,使苏维埃工作适合于粉碎敌人围剿的要求。建设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创办粮食调剂局,是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最早实践。
    1929年夏收时节,米价大跌,闽西出现了严重的“剪刀差”现象,谷贱伤农,粮价下跌极大地挫伤了闽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恐慌。
    1929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毛泽东走进了苏家坡贫农雷选如的家里。当时雷选如看见毛泽东来了,忙让坐,并拿了一根地瓜请毛泽东吃。毛泽东接过地瓜,两手将地瓜剥开后说,这地瓜很好,皮是红的,心也是红的,吃了我们心里也很红。接着就边吃边谈。毛泽东问雷选如:共产党好不好?雷选如说:共产党来了很好,债务取消好,土地平分好,婚姻自由好,没有土匪好。毛泽东又问:还有什么不好的?雷选如想了想说:恐怕明年粮食涨价就不好了。毛泽东问:为什么明年粮食涨价就不好了呢?雷选如说,由于商人操纵粮食,到明年青黄不接时涨价,造成贫雇农生活恶化,这就不好了!毛泽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与闽西特委的同志一起研究,以办粮食调剂局的办法解决粮食涨价问题。
    粮食调剂局的成立,对粮食统一进行储存和调剂。粮食调剂局打击奸商,平抑粮价,保证了军需民用,有力地稳定了苏区的经济。创办粮食调剂局是闽西苏区经济建设的一个创举。1933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推广闽西根据地的创办粮食调剂局的经验,在中央苏区兴起创办粮食调剂运动。党在闽西苏区创办粮食调剂局的实践,提升了党局部执政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最早实践。
    创办闽西工农银行,为红色金融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闽西苏区建立初期,金融市场非常混乱,不仅有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行的纸币,还有国民党军阀张贞发行的“民兴”钞、资本家徐名鸿发行的“闽西农民”钞。同时还有大量杂洋等劣质银币充斥市场,且银价极不统一。为了稳定金融市场,迫切需要开办自己的银行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
    1930年11月,闽西工农银行正式在龙岩成立。闽西工农银行的主要任务是调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经济,实行低利借款。营业范围是存款、放款、汇兑、买期票、买卖金银、发行纸币、铸造铜币、兼营储蓄任务。闽西工农银行成立后,以大批资金帮助各种合作社的发展,如帮助粮食合作社调剂粮食。同时以低利借款农民,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闽西工农银行为发展苏区生产、活跃苏区经济、沟通赤白贸易,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起了积极作用。闽西工农银行在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探索和总结出一套苏维埃银行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成为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基础,为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成立和运作,准备了人才,积累了经验。
    建立闽西红军兵工厂,奠定人民军队军事装备的基础。
    革命战争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军需民用工业。在苏区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一批军事工业企业迅速建立,龙岩湖洋、上杭才溪、永定虎岗、宁化曹坊、长汀四都等地都建立了兵工厂。1930年8月在龙岩湖洋建立的闽西红军兵工厂是闽西最早的兵工厂。该厂后来与江西官田修械所合并,成立中华苏维埃中央兵工总厂,是当时全国各苏区中最大的军工企业。闽西苏区当时建立的军工企业,还有红军被服厂、汀洲弹棉厂、红军斗笠厂等。1929年红四军入闽后在长汀第一次统一的着装,就是红军被服厂制作的。红四军在长汀的统一着装,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大亮点。
    创建红色地下交通线,为新中国的交通事业提供宝贵经验。
    闽西苏区建立前,没有公路,到处是崎岖的羊肠小道,交通十分不便。来往物资除由汀江运输一部分外,全靠人挑马驮。苏维埃政府认识到尽快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不仅有利于革命战争和红军的行动,同时有利于苏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1930年,毛泽东派卢肇西前往上海联系筹措物资事宜,接送来往同志。同年,闽西成立了工农通讯社,负责采办和运送物资。工农通讯社的同志在敌占区通过一些商店如永定的“源记号”、“万丰布庄”、“裕兴祥京果店”为苏区采取各种紧缺物资。
    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加强与上海党中央和苏区的联系,1930年中共中央成立了交通局。交通局成立后,在闽西工农通讯社的基础上,用3个月时间打通了从上海通往中央苏区的红色地下交通线。1930年底,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进入闽西苏区而后到达红都瑞金数千里路的红色地下交通线建成。
    红色交通线的建立,保证了党中央和苏区的联系沟通,及时传递了文件,护送了大量干部,输送了苏区急需的物资。从1930年到1934年红军长征前,由上海经红色地下交通线进入中央苏区的领导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项英、任弼时、何叔衡、刘伯承、萧劲光、李富春、李克农、聂荣臻、张爱萍、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李六如、王观澜、杨尚昆、陆定一、任修权、王首道、瞿秋白、邓颖超、李德等200多人,同时向苏区运送了许多重要物资。1931年秋,还开辟了一条从广东松口、松源到武平象洞沿汀江西岸北上长汀、瑞金的红色交通线。这条红色交通线一直坚持到闽西解放。红色交通线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交通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创办苏区赤色邮政,奠定红色邮政事业的坚实根基。
    1928年7月15日,闽西暴动委员会在龙岩后田设立了交通处,它是闽西苏区赤色邮政的初创,苏区赤色邮政起始于闽西。
    闽西苏区重视发展邮政事业,对原闽西的中华邮政局采取了保护、利用的政策,并逐步建立起赤色邮政。1929年5月朱德军长为邮差张辑轩写了“所有书报信件业经检查,沿途友军准予通过为荷”的手令。同年12月,毛泽东、朱德在上杭古田签署了“保护邮局、照常传递”的命令。红军所到之处,都刷写“保护邮局”的大幅标语。在保护、利用中华邮政的同时,苏维埃政府积极地建立起自己的邮政体系。1930年5月至10月,闽西赤色邮政开辟了龙岩—长汀—瑞金、龙岩—上杭—武平、龙岩—湖雷—永定,龙岩—漳平—宁洋等邮路干线和汇条邮路支线,区内邮政往来畅通。
    1930年6月,闽西交通总局发行了第一套邮票“赤色邮政”,1931年1月又发行了第二套邮票“赤色邮花”。这两套邮票至1932年5月中央政府统一发行新式邮票后才停止使用。闽西苏区的赤色邮政,为新中国成立后
的邮政事业积累了经验。
   (三)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建设
    红四军入闽前,闽西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文盲占闽西总人口的80%。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闽西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推动者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苏维埃文化教育是进行革命战争和苏区政权建设的有力武器。党和苏维埃政府注重在苏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苏维埃的文化教育体制大致由文化、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业和卫生体育事业组成。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闽西苏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苏维埃政权下,闽西创办了第一所妇女夜校——新泉妇女夜校。中央苏区正规的红军学校来源于闽西红军学校。闽西苏区印刷业发达,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青年实话》等刊物在长汀印刷。卫生事业方面,当时中央苏区的卫生人员主要是闽西培养的,苏维埃国家医院的前身是傅连暲将福音医院从长汀迁至瑞金后改建的。
    苏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苏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为苏区创造了一个反对封建旧文化、旧道德,树立新文化、新风尚的文明氛围。
    创新苏维埃文化。
    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废除旧文化,建设苏维埃新文化的工作。在苏维埃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苏区的歌谣、戏剧、文艺制作、新闻出版、体育卫生等文化事业都取得很大成就。
    苏区政府倡导组织群众文化团体。如俱乐部、新剧团、列宁室、阅报社等,使群众积极参加与投入到苏区文化建设上,其中俱乐部影响最大。《红旗》第78期刊载定龙的署名文章,生动描述了闽西苏区以俱乐部为中心的群众文化繁荣景象:“它(指俱乐部)的作用不但供群众游玩,而且是教育群众最好的地方。四周墙壁贴满了标语与画报。每晚有人做政治报告,有人讲故事,说笑话,演新剧,唱歌,呼口号。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乐器。全乡男女老幼每晚相聚一堂,欢呼高歌,真是十分热闹。”在俱乐部里,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受欢迎,尤其是“每逢纪念节的文明新剧,革命小调,都普遍的有”。俱乐部起寓教于乐的作用,对苏区人民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政治热情,起了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革命歌谣风行一时。在苏维埃政府重视下,闽西各界社会人士创作流行的革命歌谣大约有上万首。如永定暴动前后的《农工歌》流传甚广。苏区人民用革命歌谣歌颂共产党、红军,革命领袖和红色政权。如“娥眉月子角弯弯,红军来了最喜欢。农民翻身全靠党,共产党恩情永不忘”。“月头一出高万丈,幸福山歌岗上唱。歌唱恩人毛泽东,歌唱救星共产党”。“人民政权苏维埃,恩情比天还要大,领导人民分田地,分田分屋又废债”。革命歌谣创作繁荣活跃,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富有强大的革命鼓动性和战斗号召力。它道尽了农民心坎里要说的话,为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颂,是广大民众欣赏的艺术。
    苏区戏剧活动蓬勃发展。从1929年开始,闽西苏区先后建立起众多的剧团,据1930年下半年统计,单永定县就有6个区苏办起了新剧团,80多个乡苏建了俱乐部,龙岩小池区有8个新剧团。1930年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期间,新剧团连演7天革命戏剧,可以说是苏区戏剧运动的一次大检阅。1930年至1934年间,是闽西苏区戏剧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许多戏剧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达到了通俗易懂的戏剧效果,向文化层次不高的苏区民众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宣传革命道理,鼓舞群众的革命精神。
    闽西苏区的新闻出版业悄然兴起。1929年7月,红四军在闽西创办的铅印刊物《浪花》,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张军报。1930年到1932年的两年间,闽西苏区出版各类书刊达23种,如《红旗》、《赤报》、《政治简报》、《捷报》、《瑞金红旗》等;闽西苏区创办有《红报》、《闽西红旗》、《闽西列宁青年》、《晨光》等,有《共产主义ABC》、《社会主义浅说》等理论读物,还有许多宣传材料、文化教育课本等。其中,《红报》是闽西苏维埃政府机关报,是反映闽西苏区政权建设的舆论阵地。
    苏区印刷业发达。20世纪20年代初,长汀开设了“毛铭新印刷所”。1929年红军解放长汀,毛铭新印刷所为红四军印刷了大量的文件、布告。如《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十大政纲》、《告商人知识分子书》。1931年春,以毛铭新印刷所的人员和设备为基础,成立了闽西苏区最早一家由苏维埃政府直接领导的印刷出版发行机构——闽西列宁书局。共青团中央局机关报《青年实话》等刊物就是在长汀闽西列宁书局印刷的。闽西列宁书局印刷的马克思、列宁等人头像质量很高,在苏区广泛流行。长汀是人民印刷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创建苏区教育事业。
    苏区教育事业是在“一切给予战争,一切服从战争”的艰苦环境下不断发展起来的。苏维埃政府提出了儿童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等三大任务。围绕三大任务,苏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苏区大地“区区有高级小学,乡乡有初级小学”,出现“男女老少学文化,村村处处读书声”的繁荣景象。
    儿童教育方面:对儿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是闽西苏区执行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是苏区小学教育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具体实施中,苏维埃政府规定:“凡六岁至十一岁的儿童有必须受小学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教学中,苏区政府废除旧式愚化教育的《四书》、《五经》等老教材和其它国民党化教材,改用苏维埃政府组织编写的新教材,如《平民课本》、《劳动课本》、《看图识字》等,教材注重切合战争环境的实际情况,强调革命性和实践性,注重趣味性和通俗性。如《跑》一课:“跑、跑、跑,跑到红军好”,让苏区儿童读起来趣味十足。
    社会教育方面:为了满足苏区普及教育和提高苏区人民文化水平的需要,闽西苏区开展扫盲运动。普遍设立夜校,让广大工农群众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利用晚上时间学文化。1929年7月,毛泽东倡议创办的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是闽西苏区第一所夜校,是苏区妇女教育的开端。
当时闽西苏区90%的工农群众是文盲。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苏维埃政府设立问字所、识字班、读报团等机构,开展大规模的识字运动。具体方法是设立问字所、识字班、读报团等。如在乡村每隔10户、街道每隔10铺中设立问字所。由比较识字者负责经常性教育工作。问字所普遍建立识字牌,每天写上一个字,配上一幅画,教群众看图识字。通过各方努力,闽西苏区的扫盲运动取得很大的成绩。有的乡村在群众中的扫盲率高达90%。如1934年1月,上杭县通贤区7248人中减少了65%的文盲,才溪区除小孩外的6400余人中,只有10%的人不识字,基本消灭了文盲。
    干部教育方面: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克服苏区比较缺乏干部的困难,适应革命形势对苏区干部的要求,加紧干部教育、培训人才成为苏区教育的首要任务。1929年10月,在毛泽东的具体指导下,中共闽西特委在苏家坡举办了二期干部训练班。为闽粤赣三省培养了一批既能从事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又能带兵打仗的干部。
    根据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闽西苏区在党内办了流动训练班,实际是一种训练普通党员的党校。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对党员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党员清楚了解党的性质、宗旨、任务,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闽西苏区的党内流动训练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
    1929年7月中共闽西“一大”决定建立和扩大闽西红军,开办红军学校。1930年初,在红军随营学校的基础上,在龙岩创办了闽西红军学校。1931年成立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来源于闽西红军学校。闽西红军学校的创办,奠定了中央政治军事院校的基础。
    闽西苏区党和政府还选送了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工农群众,基层干部到红军学校、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列宁师范学校学习,为革命事业输送各类干部和人才。
    构筑红色卫生事业的初步基础。
    闽西苏区党和政府重视发展卫生事业。强调“苏区的卫生运动,是为了解除群众的切身痛苦,为了增强革命的战斗力,是苏维埃战斗任务的一部分”。要求卫生运动“天天做、月月做、年年做,家家做,村村做、乡乡做”。苏维埃政府印发《卫生常识》及宣传画,介绍治疗常见病的中草药方和民间秘方,利用民歌宣传讲卫生的重要。如“工农大众听分明,疾病也是大敌人。有病红军难打仗,有病工作做唔成”。同时,苏维埃政府设文化建设委员会直接领导卫生工作,后来,苏区政府还单设卫生科,并在各区、乡、村以及机关、部队、学校成立卫生委员会,卫生委员会之下设立卫生小组,开展卫生大扫除,禁吃霉烂食物,搞好居所环境等工作。
    建立和发展苏区的卫生事业。1929年3月,红四军攻占长汀城后,长汀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带领全院医务人员为红四军医治了几十名病员,并为全体指战员接种牛痘,制止了天花流行。福音医院原是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医院,有医生护士70多人,病房10多间,是当时中央苏区最早为红军服务的医院,也是中央苏区设施最齐全的医院。毛泽东、周以栗、罗明、伍修权等人都曾在福音医院治疗、休养。1933年,福音医院迁往瑞金,改名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担任院长。傅连暲将他历年积购的价值2000余大洋的药品和巨额家产无偿捐献给医院。《红色中华》以“红匾送给捐巨产的傅院长”为题,报道了这一动人事迹,称赞傅连暲为“苏区第一模范”。
    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傅连暲主持开办了“中央看护学校”、“红色医务学校”招收学员80多名,培养的学员后来成为中央苏区的主要卫生人员。福音医院成为中央红色医院的前身。为红色卫生事业,打下了初步基础。
积极开展体育运动
    闽西苏区体育运动的组织机构由各级俱乐部组成。俱乐部内设立管理委员会。游艺股负责组织各种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游艺的竞赛。苏区还成立了专业体育团体体育会。
    苏区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紧密配合,体育运动与竞赛项目侧重军事训练。如步法,举枪动作,刺杀,打靶,还有野外演习,爬山占领山头,功克山头等。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至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闽西约计举行了20余次体育竞赛活动,大多由县乡组织。规模较大,内容丰富。通过体育竞赛活动,促进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根据地军民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素质。
    闽西苏区创建的红色政权,经过了建立乡、区苏维埃政权、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历程。体现了由下而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规律。在局部执政的实践中,闽西苏区积极开展大规模红红火火的政权建设实践,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至于新中国的成立,积累了政权建设的初步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在闽西苏区局部执政的启示
    共产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的问题,是共产党长期探索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党的执政理念是执政党追求的执政理想,是建立在对执政认识基础上的思想观念,是关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理性认识。它从根本上决定着执政党的性质、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是一切执政理论的本质与核心。执政理念贯穿于执政思想与执政实践的方方面面,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前提和价值基础。执政理念决定执政的性质与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理念的追求,最早塑源于闽西。在闽西中央苏区局部执政的建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执政理念的实践。
    (一)树立为民执政理念是局部执政成功的深厚基础
    苏维埃是工农的政府。为广大贫苦工农执政,是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所决定的,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宗旨的根本要求。
    在苏区红色政权的创立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为广大劳苦大众执政的理念,确立了“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执政理念,把谋求苏区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苏区党和政府首先在经济上,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把土地从地主手中夺过来彻底分配给农民,使人民群众在经济上获得翻身。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闽西是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图)
·下一篇:家乡最后的老红军
·假期结束 “战斗”开始——我馆下周将推出纪念邓子恢同志诞辰120周年展览(图)
·新春送祝福 真情暖民心——我馆前往长汀县大同镇新民村开展春节慰问活动(组图)
·林伟将军亲属向我馆捐赠文物(组图)
·我馆召开2015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组图)
·我馆工作人员赴京拜访慰问闽西籍老红军(组图)
·我馆工作人员赴武汉商讨引进中山舰博物馆出水文物到我馆展出事宜(组图)
·猜谜送展迎新春 志愿服务暖人心——我馆参加市直机关工会工委“迎新春,猜谜语,送红联
·南阳暴动逞英豪——记罗化成烈士
·毛泽东认姑母
·我馆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教育片《邓小平登黄山》(图)
福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福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福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