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旅游局·新华网福建频道·东南新闻网·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 主办
首页 最新播报 红色视频 领袖故事 红色记忆 古田精神 导游词集 红色游记 精品线路 领导名片
红色景区 人文景区 生态景区 旅游信息 福建地图 交通指南 当地特产 周边景点 交流园地 红色网盟
闽西是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图)
2011-03-29 12:34:41
来源: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作者:吴升辉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秘密接头户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革命斗争“红旗不倒”有三个显著的标志:一是党的组织长期存在,党的红旗始终不倒;二是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三是土地革命果实长期得到保留。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真正称得上是红旗不倒的地方有两块:海南(即琼崖)和闽西。
中国革命早期的中心是在南方,这里曾建立10多块苏区,但1934年10月,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北上抗日(长征)以后,这些苏区大多沦陷,革命斗争时断时续,只有闽西这块地方在敌我力量相当悬殊的情况下,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克服了令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坚持革命斗争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在这里,党的各级组织长期存在,一直坚持活动;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有14.6万人口的地区,约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闽西长期保留土地革命的部分果实,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一、党的组织长期存在是闽西成为红旗不倒堡垒的坚实基础。
    (一)、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闽西地区党的组织从未间断,这里存在着20余年的党的省、地、县领导机关,它们是闽西人民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闽西就有一批知识分子受新思潮的影响,开始寻求革命真理,投身反帝反封建洪流。
    闽西最早的共产党员,是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郑超麟(在莫斯科)、陈祖康(在法国)、林野(在广州黄埔军校)三位。1925年加入党组织的有梁德明(项与年)、谢秉琼。闽西的共产党员大致来自厦门、广州和上海、武汉等地区。来自厦门的有李觉民、林心尧、陈正、阮山、杨世宁、谢景德、张旭高、曾牧村、蓝为仁、卢肇西等人。他们在厦门集美学校读书或工作期间加入共产党组织。来自广州的主要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其中第五届学员有赖玉珊、赖秋实,第六届学员有郭滴人、朱积垒、李联星、陈庆隆、胡永东、王奎福、温家福、朱文昭等人。此外,1926年,赖连璋、江德贤等在武汉军事学校入党,邓子恢在江西崇义入党,胡轶寰在汕头入党,傅维钰、林俊在武汉入党,熊一鸥、陈明在上海入党。1927年,张鼎丞在大埔入党,张赤男在武汉入党,蓝鸿翔在汕头入党。上述在外地加入共产党组织的闽西知识青年,大多数受党组织派遣,陆续回乡进行革命活动。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根据会议关于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以适应革命大发展需要的精神,福建各地陆续开始了建立党组织的工作。1926年春,永定县湖雷籍进步青年阮山在厦门由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罗明及中共厦门大学支部书记罗杨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阮山任厦门党团特别支部干事会书记,5月任中共厦门总干事会书记。接着,根据中共厦门总干事会和中共汕头特委书记罗明的指示,阮山又和在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读书并于年初入党的永定籍青年林心尧一起,回到家乡永定开始了建党工作。他们联系上从广州农讲所第五期毕业的党员赖玉珊、赖秋实和从上海大学回乡的党员熊一鸥等5人,于同年夏在湖雷上南羊头村“万源楼”建立了中共永定支部,推选阮山为支部书记。这是闽西最早建立的党支部,隶属中共厦门特支总干事会领导。
    永定支部建立后,多次召开支部会议,讨论和研究了在全县开展革命活动,迎接北伐军入永及发展党员等事宜。通过边培养、边教育、边发展的方式,永定支部发展了一批党员。随着党组织的不断壮大,永定各地也开始了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不久,中共永定支部改称中共上南支部,成为湖雷人民革命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湖雷人民从建立中共永定支部开始到全国解放,一直保存了党的组织,长期坚持革命斗争,红旗始终不倒。这里先后参加红军游击队的有1000多人,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651人,解放后被评为革命基点村的有45个。在幸存的革命者中,有5人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有10多人担任县团级以上领导职务。
    1926年夏,中共永定支部成立,是闽西地区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开端。随后,相继成立了永定金丰支部、上杭支部、龙岩小组、武平小组等党的组织。闽西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揭开了闽西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闽西国民党右派与地方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在龙岩和上杭也发动了“四•一五”、“五•七”事变,使地方共产党组织受挫,共产党员惨遭杀害,革命力量受到摧残,斗争转入秘密活动。
    闽西各地共产党组织经受一场严峻的考验之后,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得到恢复和发展。1927年9月,南昌起义军进入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县,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并帮助地方建立武装,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1月,永定、龙岩、上杭三县相继成立县委或临时县委,武平建立特支,党员总数达200余人。3月至6月,闽西地方党组织领导农民举行龙岩后田、平和长乐、上杭蛟洋、永定等暴动,掀起了闽西革命斗争的新高潮。7月15日,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在永定金砂古木督成立。此后,闽西地方党组织进一步发展,至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前,闽西地方党组织已建立永定、上杭、龙岩、长汀、武平等5个县委,基层支部遍布全区主要乡镇,有党员755人。1929年3月至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两次入闽,与闽西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相结合,加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7月20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蛟洋召开,正式成立闽西特委。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从此,全区统一了党政领导,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至1930年5月,闽西党组织得到较大发展,全区已有县委6个、区委53个、特支19个、支部546个,党员约1万人;苏维埃政权有县苏6个、区苏62个、乡苏557个。7月,中共闽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接受和执行李立三“左”倾错误主张,随后将党团合并成立闽西总行动委员会,执行“左”的政策,使苏区工作造成很大损失。11月,恢复并改组中共闽西特委,停止执行李立三“左”倾错误。12月,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区特委,原闽西特委机关撤销,闽西苏区各县委直属闽粤赣边区特委领导。1931年6月,闽粤赣边区特委改为中共闽粤赣苏区临时省委;9月,赣南、闽西连成一片,闽西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3月,闽粤赣省委改为中共福建省委;全省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但是,由于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干扰,闽西革命根据地党的组织建设和地方政权、经济、文化建设遭到破坏,革命力量受到削弱。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的地方干部、红军和游击队转入深山密林,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4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1月,党的地方组织逐步恢复和建立,成立了龙岩、永定、上杭、岩南漳、岩永靖、永和靖、岩连宁、永埔等8个县的军政委员会,另有区委50余个,支部400个左右,党员3000余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于1937年10月成立中共闽粤赣边省委,撤销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此时,闽西地方党组织下辖的汀州工委、连城工委、龙岩县委、永杭县委、永和靖县委,由省委直接领导,有支部90个,党员3398人。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下,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于1938年3月开赴皖南前线抗日。1938年6月,中共闽粤赣边省委改称为中共闽西南特委;1939年1月又改称为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3月,特委机关从龙岩迁往广东梅县后,为了便于领导闽西南党的组织,成立了中共闽西南分委。1940年冬,中共闽西南分委撤销。1941年1月,重新选举产生了中共闽西特委。同月,闽西国民党顽固派策划了“闽西事变”,闽西地方党组织被迫转移上山隐蔽活动。1942年6月,由于发生“南委事件”,形势恶化,南委机关撤退转移。10月,根据南委的指示,开展“勤职、勤学、勤交友”的三勤活动,并继续贯彻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将特委、县委委员会制改为特派员制,党员分散进入偏僻山区,开展生产自给运动。1943年10月,中共闽粤边委(下辖中共闽西特委等3个特委和大埔中心县委)作出“恢复武装自卫,解决经济困难”的决定后,闽西地方党组织逐步得到恢复,这时辖有永和埔、杭永、龙岩等县县委。
    抗战胜利后,闽西地方党组织仍然贯彻执行分散隐蔽,向外发展,保存武装和干部的策略,坚持开展斗争。1946年6月,恢复重建中共闽西特委,下辖永定、龙岩、杭永三个县委和永埔、长汀、连城三个工作团。11月,为了加强对闽粤边区斗争的领导,成立中共闽粤边工作委员会。同时,闽西特委改称为中共闽西地委,管辖范围增加了岩永靖、杭岩两个工作团。1947年7月,恢复组建永和埔靖县委。1948年8月,闽粤边工委撤销,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员会。这时闽西地委下辖永定、龙岩、永和埔等三个县委和杭永工作团。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后,边纵和各县地方武装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解放一批乡镇。5月后,闽西国民党反动势力分化瓦解,部分军政人员率部宣布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成立,边纵主力在各地武装的紧密配合下,痛歼南逃之敌,解放了闽西全境。这时,各县县委逐步恢复。1949年9月14日,经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批准,闽粤赣边区党委撤销,成立中共闽西、闽南地委,归属中共福建省委领导。
    (二)、坚强的基层堡垒是闽西红旗不倒的基石。
    —— 闽西的小井冈山:中共金丰支部。
    金丰位于永定县的东南部,因在民国时期建制金丰里境内而得名,在广袤500平方公里的大山之间,设有今下洋、岐岭、陈东、湖坑、大溪、古竹、高头、湖山等八个乡镇。金丰在革命战争年代之所以闻名,得力于这里有个23年“红旗不倒”的党组织——中共金丰支部(后改为区委)。当年在这里战斗过的谭震林,曾感慨万千地说:“江西有井冈山,闽西有金丰大山,这都是光荣的山啊!”长期在金丰大山坚持斗争的原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书记、解放后任过福建省省长的魏金水称赞说:“金丰大山是闽西的小井冈山!”
    1926年10月,参加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的共产党员胡永东、王奎福,奉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和中共汕头特委的派遣,以汀、漳、龙农民运动特派员的身份,随北伐军回到永定,开展农运和建党工作。他们回到永定后,即与中共永定支部负责人阮山取得联系,以下洋公学为阵地,团结和发动进步师生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并于同年底在下洋公学建立中共金丰支部,胡永东任支部书记(后为陈正)。这是永定建立的第二个党支部。中共金丰支部建立后,进一步推动了金丰地区革命运动的开展。1927年冬,金丰支部改为金丰区委,下辖10多个支部,200多个党员。1928年6月中旬,中共永定县委在金丰地区的陈东召开全县党员代表紧急会议,研究了举行永定暴动的计划。按照预定部署,6月29日和30日,永定湖雷与金丰地区首先举行暴动,吸引国民党驻县城部队抽调2/3兵力前往湖雷、金丰等地镇压,此举有力地配合了溪南农军攻占永定县城。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来到永定后,派出第一纵队开赴陈东、岐岭、古竹、下洋、中川一带,扫清了当地的反动势力,迅速打开了金丰地区的斗争局面。此后,金丰区委领导该地人民坚持革命斗争直至全国解放,金丰大山成为革命的重要基地。1929年8至9月,毛泽东曾在金丰大山的牛牯扑养病20余天。中共金丰区委派人在牛牯扑护送毛泽东摆脱国民党军及民团的“追剿”,避免险情。在此前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叶剑英、粟裕、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方方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金丰大山进行过重要的革命实践活动。金丰党组织培养过著名华侨女英雄、共产党员陈康容。从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开始直至全国解放,这里一直是中共永定县委、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中共闽西特委、中共闽粤边委、中共永和靖县委的机关驻地,武装斗争长期坚持。为了革命的胜利,金丰大山的人民也付出重大的代价,为革命牺牲的英烈近千人,被杀的群众数百人,解放后有75个村被评为革命基点村。
    —— 土地革命之先声:中共后田村支部
    龙岩县(今新罗区)东肖镇后田村,是大革命时期龙岩较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方。1927年,龙岩发生“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后田农民协会在陈品三、陈锦辉等人领导下继续坚持工作。1927年冬,中共龙岩临时县委成立,县委机关就设在后田村。龙岩临时县委大胆吸收后田秘密农会会员陈锦辉等7人加入党组织,并于年底建立了龙岩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后田支部。此后,在临时县委和后田党支部的领导下,后田村农民于1928年3月4日举行了后田武装暴动,打响了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的第一枪。暴动后马上实行土地革命,烧毁了地主所有权的田契、债券,没收了地主的钱、粮等并分给贫苦农民;建立革命武装——后田暴动队和游击队,从此走上了武装斗争的新阶段。所以,1959年,邓子恢为后田暴动纪念馆题词,赞扬它是“闽西土地革命之先声”。
    后田农民武装暴动后,闽西各地爆发了一次比一次强烈的、震撼全省的武装暴动。同年7月,中共闽西临时特委成立的同时,成立了闽西暴动委员会,在暴委的领导下,集中了龙岩、永定、上杭三县暴动武装600余人,于8月6日,从后田村出发,攻打白土圩和龙岩县城。受挫后,仍返回后田村。为此,后来后田村曾数次遭受土著军阀陈国辉部的“进剿”,后田村数位共产党员惨遭杀害。
    1929年5月20日,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直指龙岩城。此时,后田游击队已扩大为东肖区游击队,在队长陈锦辉率领下配合红四军攻进县城,释放了积极参加后田暴动被捕的女共产党员张溪兜等人。在红军的帮助下,后田村进行了分田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工作,并随后开展了苏区各项建设。1930年12月,国民党新编第一师张贞部杨逢年旅进占龙岩城和东肖后,后田农民在后田党支部领导下,开展了反对地主倒算土地和“复婚运动”。1932年10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占领龙岩后,后田党支部领导开展了反对“计口授田”的斗争。此后,在漫长革命斗争中,后田党支部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他们长期领导农民开展保田斗争,并最终保住了土地革命的果实。后田也成为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中共闽西特委和中共龙岩县委长期活动的地方。
    由于后田村是红色的堡垒,屡遭敌人的洗劫,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37年1月1日,中共东肖区委委员兼后田党支部书记张溪兜,在榴坑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1941年1月20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闽西事变”,省保安第九团在龙岩各乡、镇警备队的配合下,连夜包围袭击特委机关驻地后田村。后田村党支部书记陈南坤等2人被杀害,后田、榴坑两村群众被捕百余人。中共后田村支部在保田斗争中为掩护群众撤退、领导农民进行保田斗争,先后光荣牺牲的党员有20余人。建国后,该村有49人被评为革命烈士。
    ——闽西的“卢森堡”:中共大源村支部
    上杭县古田镇大源村,地处上杭、龙岩、连城三县交界的梅花山麓。1926年,该村在厦门集美学校读书的进步青年官觐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冬,他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闽西进行秘密活动,并于1928年春在家乡建立了党组织。这年夏,他和胞兄官觐玖在家乡组织赤卫队。后于1929年春,在古蛟地区组织了游击总队。同年7月和12月官觐瑶兄弟俩分别参加了中共闽西“一大”和古田会议。之后他们被调往连城工作。在官觐瑶等的影响下,全村有50余位农民参加了游击队。这年冬,从大源村参加游击队的人员中,调官近璋、官先灿回本村组织赤卫队,举行武装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整顿党的组织,任命官觐敏为党支部书记,官近都为村苏主席,并健全群团组织。此后,闽西革命领导人张鼎丞、谭震林、郭滴人、方方等都在大源村活动过。
    1930年冬后,国民党对闽西苏区进行多次军事“围剿”,大源村由于处在苏区边沿,屡遭国民党军队血洗,全村有133人为革命牺牲或遭敌摧残致死,剩下的最后迁移至连城县境内居住,该村成了无人村。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闻知,称大源村是闽西的“卢森堡”,送来了枪支、弹药和军号,并把离散的92人召回大源村重建家园。大源村重新进行了组织机构整顿,重建党的支部和苏维埃政府。1934年主力红军长征后,由于大源村山高林密,群众基础好,先后保护了40多位到该村避难的革命同志。该村人民在党组织领导下,坚定走革命道路的决心,坚持游击战争,有3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
    1941年,大源村人民为了纪念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和遇难群众,自发地在村旁建造起一座近100平方米的公墓,墓碑两侧镌刻着张鼎丞题的一副对联:但愿子孙相继起,能和先烈共流芳。横批是:浩气长存。还把烈士分甲乙丙三等,刻在石碑上。解放后,大源村被评为古田镇唯一的“革命基点村”。
    二、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是闽西成为红旗不倒堡垒的坚强保证。
    (一)、闽西党组织从单独领导革命斗争开始,就注意建立革命武装,并且一直坚持武装斗争,从未间断。
    大革命失败后,闽西党组织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和福建临时省委指示,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于1928年上半年,在龙岩、平和、上杭、永定等县发动领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工农武装暴动。
    3月4日,在中共龙岩临时县委领导人邓子恢、郭滴人、罗怀盛的领导下,龙岩县白土区后田乡的农民群众举行武装暴动,打死地主走狗陈北瑞,分了豪绅地主的粮,烧毁地契债据。在后田暴动的带动下,邻近的邓厝等乡村也相继举行了农民暴动。这次暴动,迅速展开了武装反抗闽西反动派的斗争。
    3月8日,在平和县委和朱积垒等领导下,举行平和长乐暴动,上千武装农民攻进平和县城,捕杀反动分子,救出被捕的农友和南昌起义军的一批伤病员。平和暴动对福建全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月25日,上杭县蛟洋农民自卫军近千人,在中共上杭县委书记郭柏屏和共产党员傅柏翠的指挥下,奋起武装反抗国民党地方军阀郭凤鸣两个团的进攻,后自卫军转移到大山沟坚持游击战争。
    6月29日和30日,中共永定县委书记罗秋天和张鼎丞、阮山、卢肇西、曾牧春等领导并发动了以湖雷、金丰、溪南为中心的永定暴动,攻占了永定县城。随后,农民武装转入溪南里乡村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割据。
    闽西农民武装暴动,给反革命势力的武装进攻以有力的还击,使闽西的革命斗争从此走上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阶段。这些斗争,为后来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赣南转战闽西。14日,在长汀县长岭寨战斗中,歼敌2千多人,击毙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旅长郭凤鸣,乘胜解放了汀州城,成立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同年5月20日,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经过三打龙岩城及永定、上杭白砂等战斗,先后消灭了当地军阀陈国辉旅和卢新铭旅,解放了龙岩、永定、上杭、连城等县的广大地区。随后,红四军在中共闽西特委及地方武装的密切配合下,在闽西进行著名的“七月分兵”,进一步扫荡了闽西地方反动势力,促进了各县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开展。经过分兵扫荡,初步形成了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
    同年7月21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县蛟洋文昌阁召开,毛泽东亲临指导。大会选举邓子恢任特委书记,张鼎丞任军委书记。会议制定了《政治决议案》和土地政策、法规。确定闽西党组织的斗争方针和任务是:坚决地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斗争;巩固并扩大党的组织;发动并组织广大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工农武装。中共闽西“一大”的召开,将闽西的革命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红色政权建设进一步引向深入,使闽西革命根据地日益得到巩固发展。到1929年11月底,闽西红色区域已迅速扩大到龙岩、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六县纵横300多里之间的大片地区。在这区域内,先后建立了4个县苏维埃政府,2个县革命委员会和50多个区、400多个乡的苏维埃政权,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分得土地。
    1930年3月18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城召开,选举产生了以邓子恢为主席的闽西苏维埃政府。闽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至1931年秋,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大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张鼎丞为主席。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先后辖有永定、上杭、长汀、新泉、宁化、连城、武平、龙岩、清流、归化和汀州等10几个县(市)苏维埃政权,人口有100多万。
    闽西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开辟的,是继井冈山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所建立的较早而又比较巩固的又一块全国有影响的革命根据地。闽西连同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各地区红军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建设起了鼓舞和示范作用。在闽西革命根据地极其辉煌的历史上,人民群众及其领袖们创造了对于中国革命有着重要意义的经验。通过在闽西的具体革命实践,毛泽东站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历史高度,艰苦探索,解决了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和中国革命道路等重大理论问题。同时,发生在闽西苏区的肃清“社会民主党”和反对所谓“罗明路线”运动等“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的危害,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主力红军被迫退出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举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至1935年4月,闽西苏维埃区域的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完全瓦解,红色区域全部沦于敌手。此后,闽西苏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闽西游击区是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游击队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主要区域之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后,留在闽西的福建军区主力部队第十九、二十团等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顽强抗击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终因寡不敌众,遭到了惨重的失败,闽西苏区全境沦陷。国民党军队占领闽西苏区以后,进行了疯狂的报复,闽西有4000余户群众被杀绝,500多个村庄被毁掉。在敌人“清剿”区内,“闾阁不见炊烟,四野但闻鬼哭”,昔日热闹繁荣的苏区,顿时成为瓦砾废圩、人烟稀少的白色恐怖世界。
    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从赣南中央苏区突围回闽西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组成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坚决摒弃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红八团、红九团及各县地方武装,紧密地依靠人民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在长达三年之久的顽强苦斗中,先后打破了国民党军10个正规师的反复“清剿”,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行动,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保持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取得了与红军长征相辉映的伟大胜利。
    闽西游击区开展的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毛泽东同志曾赞扬道:“你们三年苦斗有很大的功绩”,“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这是对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最好的评价。
    1937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次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于南昌命令闽西南、闽粤边、闽赣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以张鼎丞为司令员,谭震林为副司令员,邓子恢调任新四军军政治部副主任。命令传达后,闽粤边的红三团和闽赣边的(长)汀瑞(金)游击队相继开赴龙岩白土,同闽西红军游击队会合。之后,各部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二支队第三、第四团。第三团由原闽西红八团、龙岩县独立营和汀瑞游击队组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第四团由原闽西红九团,上杭、永定红军游击队、闽南红三团等组成,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全支队共2400余人。
    在新四军第二支队改编成立期间,龙岩白土成了闽粤赣边区令人瞩目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心,各地不少爱国知识青年、海外侨胞纷纷前来投奔新四军,第二支队很快发展到2800多人,成为南方八省游击区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人数最多的部队之一。
    1938年3月1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二支队全体指战员,告别前来欢送的父老乡亲,告别可爱的故乡,告别了曾经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慷慨激昂,挥泪高唱“我们捍卫祖国,我们齐奔沙场,千年夙愿,如今得偿……”的抗日战歌,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奔赴苏皖抗日前线的征途。
    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后,留在闽西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在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和方方、魏金水等同志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策划了“闽西事变”,袭击中共闽西特委和龙岩、永定县委机关以及许多革命基点村,杀害党员、干部和群众百余人,搜捕群众数百人。9月,中共闽西特委再次遭袭击,特委书记王涛牺牲。在艰难的情况下,中共闽西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开展了以“保田”为中心的一系列斗争。同年冬,闽西党组织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方针,转入地下活动,党组织转移上山隐蔽,开展生产自救运动。这时,根据国共和谈协议,闽西党组织虽然没有保留武装队伍,但仍然紧紧地掌握武装,在形势最紧张时,让军事骨干去烧炭、开荒生产,与群众一道生存下来,保存一点一滴力量,保存一人一枪。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共闽粤边委于1943年10月决定“恢复武装自卫,解决经济困难”,先后成立了闽西南武装经济工作总队和分队。1944年10月,成立“王涛支队”,同年冬,又成立“康容支队”,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反顽自卫斗争,打击了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创建了游击据点,为解放战争时期发动游击战争作了准备。
    抗战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闽西党组织贯彻“争取和平民主,实行分散发展”的方针,决定王涛支队“以大队为单位,分散活动”,执行巩固老据点、开辟新据点和“添丁”(扩大队伍)、“发财”(筹款解决给养)的任务。1947年6月,中共闽粤边工委确定了“创造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和解放区”的总任务,并创造性地制定了“先粤东后闽西南”的游击战争方针,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之后,闽西人民武装队伍闽粤赣边总队闽西支队在永定成立,并胜利地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反“三征”(即征粮、征税、征兵)斗争,使队伍不断壮大。至1948年底,全支队发展至650人。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由刘永生任司令员,魏金水任政委。闽西支队改编为边纵第七支队。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在南下大军和边纵主力以及地方武装的强大攻势下,闽西国民党反动派迅速分化瓦解,一部分军政人员率部起义。6月,闽粤赣边纵闽西南联合司令部在永定成立。7月,南逃的国民党军队刘汝明、胡琏部窜犯闽西,闽粤赣边区党委立即领导边纵、闽西南联合司令部和各地武装以及广大群众展开英勇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迫使残敌撤退。10月,闽西全境解放。
    (二)、闽西地方武装的迅速发展,既为红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也为闽西的革命斗争提供武装保证。
    闽西广大人民深切地认识到:只有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打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才能争取工农阶级整个的胜利”。 广大的闽西青壮年在“前方炮火连天响,扩大红军莫迟延;快快扩大我红军,巩固红色我政权”的歌声中,涌涌不断地加入到红军中去,组成一支支晓勇善战的铁军。
    在红四军第一次入闽时,长汀就有3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1929年6月,鉴于闽西各地地方武装的迅速发展,红四军前委决定进行扩编成立红四军第四纵队,由长汀赤卫队、永定湖雷、溪南游击队,红五十九团等合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第七支队,由永定、龙岩、上杭东五区的武装编为第四纵队第八支队。经过此次扩编,红四军由30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攻克上杭城后,红四军再次进行了扩编,每纵队由2个支队扩大为3个支队,第四纵队的第七、八支队改编为第十、十一支队。同时,中共闽西特委还“打算在不久的时间内由龙岩、杭西、汀南、连城一带的赤卫队精干的分子编成第十二支队,来扩充四纵队的组织。” 至此,红四军入闽后的兵力已扩充了一倍,其中约半数为新加入的福建籍子弟。
    根据毛泽东关于扩大革命武装必须“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的原则,在苏区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闽西苏区的革命武装得到迅猛的发展。1930年3月,根据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统一闽西红军的指挥,各团红军一律听闽西政府军委会调动,各团团长及政治委员由军委会加委”,“扩充一二三四五各团人数和实力,各县好枪,悉数集中到各团去”的决议, 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全军分六个团,3000余人。4月10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闽西六团红军,中央决定你们立即集中起来,建立红军第十二军”的指示, 红九军按照红四军的建制方式改编为红十二军,成立前敌委员会,直归中央指挥。全军共辖有一00、一0一、一0二、一0三、一0四、一0五等6个团,约3500人。5月下旬,红十二军进行了扩编,军之下增设师的编制,每师下辖3个团,其中一、二两师由原来的6个团组成,第三师则由各地的地方武装整编而成,全军人数扩大到5000余人。
    1930年5月间,刚成立不久的红十二军奉命出击广东东江。为了保卫闽西苏区,闽西苏维埃政府当即决定,将各县的赤卫队、少先队集中起来组建红二十军,刚成立时全军共3个纵队,至8月份迅速扩大为5个纵队和2支游击队,第一纵队由龙岩县地方武装改编,第二纵队由上杭县地方武装改编,第三纵队由永定县地方武装改编,第四纵队由连城县地方武装改编,第五纵队由长汀县地方武装改编,另还有由武平和平和县地方武装组成的二支游击队,全军近4000人。
    红二十军成立不久,同年6月,又以红四军第四纵队、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和各县的赤卫队合编成新的地方红军主力红二十一军。全军共有5个纵队,原红四军第四纵队第七支队为第一纵队,第八支队为第二纵队,第九支队为第三纵队,原十二军第一纵队为第四纵队,各县的地方武装为第五纵队,全军共2000多人。
    根据全国红军代表大会的精神,中共中央决定对全国红军进行大整编,将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整编为第一路军(不久改为红一军团)。原红四军军部和政治部改为红一军团指挥部和政治部,统辖红三军、红四军、红十二军。由福建子弟兵组建而成的红十二军,正式编入红一军团建制。为了配合红一军团的整编,闽西苏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扩红运动,大批青壮年报告参加了红军。“各县勇敢工农分子加入红军者,正如风起云涌”。闽西苏区参加红军者达数千之众,仅上杭县就有900名青年报名参加红军。
    1930年11月,闽西总行数、红二十一军军委联席会议决定:将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合编为新十二军。全军辖3个团10个营,共计3100余人。除此以外,1930年1月,在闽西苏区还创办了闽西红军学校,后更名为福建红军学校,同年4月又升格为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在该校学习的多为福建子弟,仅第一、二期就在福建招收600名学员,他们学成后被分配到各红军部队,在红军队伍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在战斗中“很勇敢的,牺牲的数目很大,在士兵中的信仰增高起来”。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苏区的广大民众把苏维埃的旗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保卫苏区的斗争中去,红土地展示出一幕幕青壮年争先恐后上前线,年迈的父母送子、新婚的妻子送郎当红军的感人景象。被毛泽东称为模范的上杭县才溪乡,便是这一景象的典型写照。“上才溪全部青年成年男子(16至55岁)554人,外出当红军做工作的有485人,占80%。下才溪全部青年成年男子756人,外出当红军做工作的有526人,也占70%”。据统计,在才溪乡一家2人当红军的有200户、3人当红军的46户、4人当红军的有7户、5人当红军的有1户、6人当红军的也有1户。父子当红军的有9户、兄弟当红军的有231户、叔侄当红军的有6户、夫妻当红军的有9户。对此,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曾予以高度的赞扬:“福建的才溪乡,扩大红军多得很呀!……才溪乡百个人有八十八人当红军去了。”
在广大民众高涨的参军热潮中,仅在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前后,就先后组建了红九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二十一军等,并为红四军和红一军团扩编输送了大量的兵源,总数在两万以上,成为发展和保卫苏区的中坚力量。
    不仅如此,在“闽西红色区域的民众组织,可说无人不是过的团体生活,无人不受武装训练。凡男女自十六岁到四十岁,均加入赤卫队或暴动队。六七岁到十六岁,则为童子团、少年先锋队,每月训练一次或三四次。正式红军系各乡赤卫队抽调。” 1930年初闽西苏区的少先队就达5万人之众,同年5月又经过红五月的发展,总数达7.8万人。“在整个闽西百多万革命群众中除老少外,强壮的男女红军,赤卫队的后备军队,少年先锋队,二十万以上。” 闽西苏维埃区域内数量众多的民众武装,为红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解放战争时期,闽西先后组建有王涛支队、闽西支队、闽粤赣边纵队等地区性武装,为闽西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部分地区长期保留土地革命果实是闽西成为红旗不倒堡垒的重要标志。
    (一)、闽西成为中央苏区分田斗争开展的最快、最彻底的地区,在土地革命中所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对于党的土地政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以上,因此,一切的革命“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 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在福建第一个红色政权——溪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之时,便开始着手于土地的没收与分配工作。没有任何文件可依照,没有任何经验可参照,凭得是与老农的座谈,实现了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制订出分田的具体办法:
    一、所有土地都拿出来分配,只保留中农的自耕土地不动;
    二、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地主富农也同样分得一份;
    三、分田以乡为单位,各乡农民原来耕种的土地,归各乡农民分配;
    四、分田方法按原耕土地抽多补少,不能打乱平分。
    这些简单明瞭的分田办法经试点后迅速推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溪南13个乡约2万多亩土地的分配工作,2万多农民实现了期望以久的土地。这不仅在福建是史无前例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毛泽东因此给予了“意义是很重大”的高度评价。
    此后,在毛泽东的亲自指导下,闽西的分田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以抽多补少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土地政策,即以乡为单位,将全乡农民原来所耕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地主富农与贫雇各得同样一份土地,中农自耕土地略多者可以不动。1930年2月,中共闽西特委第二次扩大会作出《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进一步规定“分田方法以抽多补少为原则,抽出之田以肥瘠均匀为度,好田多者抽好田,坏田多者抽坏田”。同年8月,中共闽西特委与红四军前委在上杭南阳召开联席会议作出的《富农问题》决议,更加明确地规定了土地分配“应该于‘抽多补少’之外还加上‘抽肥补瘠’这一原则”。
    “抽多补少”、“抽肥补瘠”,就是这么朴素又简单的两句话,实现了农民千百年来拥有土地的梦想,实现了生产关系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红旗报》于1930年2月22日发表的《闽西的土地革命》一文,详细地描绘了闽西苏区的分田过程。
    第一,以乡村以单位,统计全乡人口与田亩平均分配;但是有的乡人多田少,原来本乡田地不够,还耕种有别乡的田地,仍以原来所耕种的田地为标准分配。
    第二,在群众大会上通过分田的决议后,按村坊推荐若干人分途登记该乡所属的田亩与人口,同时,限定登记的时间。
    第三,登记完毕由苏维埃委员会同登记者,按田的肥瘦以收获量为标准,定出某田归某人耕种,并定出分田日期。
    第四,苏维埃政府(或农会)按全乡田亩号削成许多木签,签上写田的号数(收几多谷)及归某某耕种字样,再由苏维埃委员会同登记者与群众分途出发分配插木签,同时政府布告分田的办法。
    至1929年8月,“在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永定纵横300多里的地区内,解决了50多个区、600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 在此基础上,1930年4月25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发布的《土地委员扩大会决议案》明确规定:“农民领得田地即为自己所有,有权转租或变卖抵押”。“田地山林分配给农民之后,死亡的不收回,新生的不再补。”第一次破天荒地确认了农民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使党的土地政策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此,毛泽东曾称赞说:“闽西土地解决办法最好。” 随着苏维埃区域的不断扩展,分田斗争波及到福建苏区的30多个县,数百万农民实现了拥有土地的梦想。
    “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枷锁,个个喜形于色”的广大农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中去,“闽西农民既得了田,且是平均分配,每人都得一分,便把从前那种怠工现象完全除去,他们愿意深耕了,他们把大规模人力用在修陂圳”,“把大规模人力利用修复陂圳上,割草放在猪栏牛栏里造厩肥,把草皮挖起来沤荡作粪,再加上人粪尿,肥料问题也解决了”。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的收成获得明显的提高,分田后各地收成均比往年增加二成。龙岩早稻每穗由150粒提高到180粒以上,收成大幅度增加了。收得粮食后不缴租、不卖粮、不还债,使广大农民的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改善。正如毛泽东在“二苏”大的报告中所指出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比较国民党时代是至少改良了一倍”。
    闽西的土地革命前后经历了将近7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一个缩影。在土地革命的中后期,由于受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闽西苏区曾进行过“反富农”、重新分配土地和查田运动等斗争,贯彻过“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错误政策,使土地革命遭受过挫折。尽管如此,土地革命对于闽西地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直接引发了后来闽西农民的保卫土地革命果实的斗争。
    (二)、闽西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至解放,创造全国罕有的奇迹。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以后,原闽西革命根据的大部分地区被敌人占领。留下来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艰苦的保卫土地革命成果的斗争。
    1934年冬,国民党军队占领闽西苏区以后,还乡地主也乘机向农民反攻倒算,纷纷夺回已分的土地。国民党政府颁布《收复区土地处理条例》,规定原来已经没收分给农民的地主土地,“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这样,经过复辟和不断的蚕食,原属闽西苏区的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漳平等县被地主收回的土地有267个乡,遭反攻倒算的农民有53万多人。国民党复辟以后,还乡地主更加残酷地剥削农民。上杭县才溪乡还乡地主强迫农民交纳1929年至1934年的全部租谷。上杭石玉村地主张洪元强夺红军烈属张垣同在土地革命中分得的土地,追缴五年的租谷,逼得张垣同倾家荡产。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留下来坚持革命的红军游击队,领导游击斗争中心区的龙岩、永定、上杭等地的农民,向还乡地主开展了合法的与非法的、和平的与武装斗争相结合的各种形式的抗租斗争。当地主将要收租时,红军游击队组织农民张贴“收租者杀”的标语,以警告收租地主。对不听警告且有罪恶、农民痛恨的地主,实行镇压,借以杀一儆百,别的地主就不敢收租了。此外,红军游击军还在收禾季节,以武装帮助农民抗租。每当地主带狗腿子向农民收租时,游击队就在地主运粮回家途中进行袭击,帮助农民夺回租粮。经过这些斗争,在红军游击队经常出入活动的地区,农民对地主实际上是不交租的。在这样的地区,土地所有权表面上是地主的,实际上仍归原来土地革命时分得该地的农民。红军游击队在这些地区领导农民进行的抗租斗争,也威慑了周围地区(即白区)的地主,使他们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不得不有所收敛。除了抗租斗争,在闽西游击区还开展过春荒分粮斗争。即在春天青黄不接时,红军游击队要求地主将所收地租粮食发还一部分给农民渡荒,有的还进一步发展为没收地主的粮食分给农民。通过上述斗争,使广大农民亲身感受到红军游击队是农民利益的捍卫者,进而更加有力地支持了红军游击队的武装斗争。
    至1937年7月,闽西共产党组织与国民党当局经过艰苦的合作抗日谈判,在双方签订的协议中,国民党保证:“土地革命时期所分配的土地应保持原状;未分配土地的地区,应实行减租减息”,从而确认了保田地区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1938年3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后,闽西国民党顽固派认为恢复封建土地业权的时机已到,便重新提出土地问题,一再煽动、策划和支持地主、豪绅进行反攻倒算,逼租夺田。闽西党组织在国共合作抗日的前提下,领导闽西人民与顽固派和地主豪绅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所以,从1939年夏至1940年底,闽西地区连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群众性保田斗争。
    1939年夏秋之间,国民党闽西和龙岩的顽固派,不甘心过去收租夺田计划的受挫,再一次策动龙岩顽固地主豪绅组织“业主团 ”和地主武装,企图乘秋收时节强行向农民收租夺田。对此,中共龙岩县地方组织决定同国民党顽固派针锋相对,以保田斗争为中心,积极准备秋收斗争。秋收前后,龙岩县农村的广大农民即掀起群众性的抗租保田斗争,各地到处张贴反对收租标语。龙岩县委决定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分化瓦解地主的力量,根据其表现的好坏,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区别对待。对表现好的地主采取说理态度;对生活有困难的地主则分给谷子,以维持其生活,但申明不是还租;对最顽固的地主则坚决打击之。由于当时的抗租保田斗争是广大群众的行动,而且方法灵活,因此许多地主动摇,业主团解体,武装组织不成,最坏的地主虽向当局请求派兵帮助收租,但龙岩县国民党当局见势头不好,恐惹大事,不敢答应。龙岩县委领导的抗租保田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
·下一篇:家乡最后的老红军
·假期结束 “战斗”开始——我馆下周将推出纪念邓子恢同志诞辰120周年展览(图)
·新春送祝福 真情暖民心——我馆前往长汀县大同镇新民村开展春节慰问活动(组图)
·林伟将军亲属向我馆捐赠文物(组图)
·我馆召开2015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组图)
·我馆工作人员赴京拜访慰问闽西籍老红军(组图)
·我馆工作人员赴武汉商讨引进中山舰博物馆出水文物到我馆展出事宜(组图)
·猜谜送展迎新春 志愿服务暖人心——我馆参加市直机关工会工委“迎新春,猜谜语,送红联
·南阳暴动逞英豪——记罗化成烈士
·毛泽东认姑母
·我馆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教育片《邓小平登黄山》(图)
福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福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福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