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富莲是闽西3位参加长征的女战士中,唯一在长征路上捐躯的女战将。在长征中,她和邓六金都在担架排,她们除了背负15斤的装备,翻山越岭外,还得搀扶伤员,做伤员的思想工作。部队到达江西、湖南交界的一个山头时,吴富莲参加了长征以来第一次真正的战斗,队伍当时被打散了,干部休养连剩下李坚真、吴富莲等十几个女战士被敌军紧紧咬住。为了掩护战友转移,吴富莲这个农民出身的上杭客家姑娘,顽强拼搏,独自一人完成了阻击任务,这在长征中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在这艰苦的行军中,吴富莲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壮志,忘记了疲劳和畏惧,与战友们一道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乌江,到达遵义。干部休养连到达两河口时,吴富莲和王泉媛奉命留在总卫生部干部连做政治工作,收容掉队战士并筹粮筹款。两河口会议后,吴富莲所在的中央卫生部以及红五、九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一起编为左支队。由于张国焘分裂路线胁迫,左支队北上后又南下,在川西北地区滞留了一年,直到1936年春,与红二方面军汇合后,才共同北上。吴富莲等和四方面军的姐妹们第三次过草地,过腊子口、岷山等地,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吴富莲任红四方面军妇女先锋团政委,在西路军西进时英勇牺牲……。胜利地走完了长征,却在西路军悲壮的远征中倒下了,历史记下了她的名字¬——吴富莲。 长征开始时,谢小梅刚分娩仅半个月,接到随部队长征的通知后,她忍痛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寄养在红军家属家里,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顽强地随部队出发。为了解决缺粮问题,谢小梅和干部休养连的女战士们,利用行军闲暇向当地群众宣传红军,开展形式多样的筹粮、扩红工作。谢小梅每到一个宿营地,便同李坚真、邓六金等人分头到老百姓家中寻找粮食。为了让战士及早吃上饭,她主动到伙房帮忙。当部队进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时,谢小梅和战友们向受尽地主、军阀盘剥的穷苦百姓宣传革命道理,召开群众大会,开展反霸斗争,把没收的财富分给群众,深受群众欢迎。在她们的宣传影响下,当地群众积极配合筹粮,并踊跃参加红军。在谢小梅和她的战友的努力下,发展了5000多名新兵。当谢小梅随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来到贡西的北盘江渡口时,中央决定把身负重伤的罗明这位闽西党组织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的领导人留下,并决定谢小梅也一起留下。谢小梅虽然未走完长征全过程,但她却非常有幸地参加了这一中国军人的伟大壮举,为了党组织的需要,她又留在了党所需要她去工作的地方。 在长征的无数次战斗中,闽西子弟兵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当时占闽西总人口的近2%,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这些人中的86%以上,永远倒在了长征路上。如,刘亚楼指挥红二师虽然打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过湘江的任务,但由于连续作战,兵员损失很大,全师由7000余人减少到4000多人;罗元发任政委的红五师第十五团指战员伤亡过半,全团只剩下600人;最为惨烈的是红三十四师,他们实际上担任了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总掩护的任务,为此付出的代价最惨重,5000多优秀的闽西子弟兵为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部队顺利过湘江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参加长征近3万优秀的闽西子弟兵,在红军部队的各个岗位上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铸就了钢铁般的意志,成为红军长征中的中流砥柱,经过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到达陕北后幸存仅2000多人,他们中有的长眠在湘江两岸,有的长眠在雪山、草地,有的长眠在即将见到曙光的陕北……。可以说,在长征路上,平均每一华里就有一位闽西子弟兵献出生命,这是何等的代价、何等的壮烈。闽西英雄儿女,在红军长征史和中国人民革命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将永载史册,万古流芳!
主要参考资料: 杨成武著:《忆长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 杨万青、齐春元著:《刘亚楼将军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钟兆云著:《百战将星刘亚楼》,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