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对华中抗战的重大贡献 |
2009-05-06 21:57:24 |
|
作者:马洪武 |
浏览次数: |
|
|
|
|
1938年11月9日,为了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了《关于中原局委员会的通知》,“决定以胡服(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央中原局委员,以胡服兼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刘少奇接受了新的任命后,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等几十名干部,于11月24日离开延安,经西安,日夜兼程奔赴华中前线,于1939年1月28日到达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
刘少奇到达竹沟后,立即和坚持竹沟地区斗争的中共河南省负责人王国华、周骏鸣等同志及提前到达的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汇合,并着手组建中原局机关。经过调查研究,根据当时形势的变化,中原局开始调整所属各省党的组织,调配干部,向所属各省及时发出必要的工作指示。为了解决当时敌后抗战所急需的大量干部,中原局在竹沟因陋就简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干部训练班和党员训练班,积极培养各级党政军的领导干部。不久,中共河南省委也迁驻竹沟,竹沟遂成为中原抗战的领导中心。
1939年3月18日,刘少奇奉命回延安开会。
1939年夏季开始,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在山东、河北、湖北、湖南制造了多起严重的反共摩擦事件,国共合作抗战的形势日益恶化。中共中央决定,为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无理进攻必须进行反击。反击的办法:一条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另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加速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以达到能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而要发展自己,中共中央认为最有发展条件的地区就是华中。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于8月下旬,在延安连续召开4天的会议,集中讨论新四军和东南局的工作,决心加快发展华中抗战的步伐,并将这一重任,委托在刘少奇的身上。
在这种形势下,刘少奇率领徐海东等40多名干部,于1939年9月15日再次离开延安赴华中。9月21日第二次到达竹沟。这时的竹沟形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这里组建的抗日武装主力,已经由周骏鸣、彭雪枫、李先念率领先后分三批开赴前线抗日,竹沟只留下少数武装和机关工作人员及伤病员。竹沟周围的国民党部队已开始走向反动,摩擦事件时有发生,随时可能发生突然事变。刘少奇抓紧时间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召集河南省委及有关地委、县委负责人开会,布置他们要在思想上、组织上作好应变的准备并坚持原地斗争。根据日军没有进一步西犯的形势,决定将中原局工作重心移向皖东敌后。10月下旬,刘少奇率领徐海东、刘瑞龙等中原局机关、干部大队学员300多人离开竹沟向皖东进发。11月4日,到达新四军第六支队驻地皖北涡阳县新兴集。刘少奇根据沿途调查,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他已经考虑了“创造苏北根据地”的设想。11月11日,他向中央书记处发出了关于华中地区部署的电报。中共中央于11月19日致电“完全同意”。电报说:“整个江北的新四军应从安庆、合肥、怀远、永城、夏邑之线起,广泛猛烈地向东发展,一直发展到海边去,不到海边,决不应停止。一切有敌人而无国民党军队的区域,均应坚决的尽量的但又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发展,在此广大区域应发展抗日武装(正规的与地方的)5万至10万人枪。”12月初到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皖东定远县藕塘镇黄村。1940年10月21日,根据黄桥决战胜利后的新形式,实施开辟苏北的决策,刘少奇率领中原局机关、江北军政干校部分学员及其他干部1000多人离开皖东,31日到达八路军第五纵队驻地苏北阜阳县东沟镇。11月24日进驻盐城镇。1941年7月在反“扫荡”斗争中离开盐城到阜宁县的农村,直到1942年3月18日离开阜宁县单家港,踏上去延安的征途,曾先后在河南、安徽、江苏3省广大敌后农村东征西战,纵横驰骋奋斗了4年,为华中抗战和江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刘少奇在华中4年,曾担任过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政委,新四军政委,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中共新四军分会书记,兼任华中局党校校长,鲁迅艺术学员华中分院院长等许多重要职务,他对华中抗战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也可以说是十分重大的。陈毅在中共七大会上发言中说:“刘少奇同志代表中央南下,到华中执行毛主席的主张时,……他做的工作并不多,但做了两件主要的事情,全面解决了重大问题。一件事是进行了反摩擦,号召新四军及全党进行了自卫战争,打退了国民党的进攻,反对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就是把新四军中一部分干部,甚至很多同志,对顽固派精神上的屈服,不敢反抗,不敢向他们开枪,动摇犹豫,怕破坏统一战线,又怕打不赢,从精神上解放了,把放在自己身上的包袱放下来了,就自由了。”新四军在华中抗战,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态度的问题,就是敢不敢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反摩擦斗争,否则你就不可能深入敌后发动群众,不可能建立根据地,不可能胜利地进行抗日斗争,当然在华中的胜利也就没有新四军和共产党的地位。因此,新四军敢不敢反顽,能不能取得反顽斗争的胜利,是当时新四军发展华中的关键问题。刘少奇一到华中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迅速地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历史功勋。刘少奇在华中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大胆放手地,领导华中军民建立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下面我们分别来论述这两个问题。
第一,胜利地反顽斗争。在新四军组建初期,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的工作是属于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的,东南分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是长江局委员之一,因此,长江局书记王明所犯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可避免地就直接影响到东南分局和新四军的工作。在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和挑衅,他们是“对国民党一味退让妥协,不敢斗争”,怕影响团结。就像陈毅所说“不敢反抗,不敢向他们开枪,动摇犹豫”,总是畏首畏尾,怕东怕西。刘少奇果断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顽固派如果向我们进攻,我们就必须自卫,坚决击退他们进攻。”“统一战线既然包含几个阶级,就必然会有摩擦,只要坚决反摩擦,统一战线才不会破裂。”但一定要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刘少奇到达皖东不久,国民党安徽省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李品仙,和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韩德勤,以发动春季反攻的名义,于1940年3月,企图从东西夹击新四军江北部队。“面对这种骤然变化的严峻局势,在党内首先必须解决的认识问题是:敢不敢针锋相对地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反摩擦斗争。”刘少奇针对国民党的阴谋,及时地进行反摩擦斗争的教育,并旗帜鲜明地说,一定要进行反击,而且一定要胜利。他集中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主力,在苏皖支队的配合下,首先反击路西桂顽,在刘少奇直接指挥下,经10天战斗,取得界牌集、大桥、定远城、施集等战斗的胜利,击退了反共顽固派的进攻,歼顽军2500多人,保卫了淮南津浦路西抗日的游击根据地。
正当新四军江北部队主力在路西桂顽激战、路东地区兵力空虚之际,韩德勤纠集10个团之众、1万余人兵力,向驻在来安县半塔集的新四军第五支队留守部队发动全面进攻。邓子恢等同志,根据刘少奇的指示,率领2千余人的留守部队,顽强坚守了8昼夜,直到罗炳辉率领第五支队主力于3月28日从西路返回,并在新四军挺进纵队和新四军苏皖支队驰援下,和半塔留守部队内外夹击,将韩顽击退,并趁胜追击将韩德勤部队赶过淮河以北,取得了半塔保卫战的胜利。
4月5日,刘少奇一行到达半塔集与新四军第五支队会合,并与支队负责人商谈作战部署,总结半塔保卫战的经验,根据半塔保卫战的经验,4月16日,他接见了增援半塔保卫战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叶飞,详细地商谈了解决苏北问题的行动方案。他指出:“国民党顽固派已经确定了一个反动而愚蠢的政策,要进攻八路军、新四军,现在重心是进攻新四军。顽固派既然来进攻,我们就有理由来自卫,消灭他们。中央已抽调八路军黄克诚纵队南下,皖东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部署已经展开,江南部队也准备到江北。我们在北面、西面和南面的部队已快靠拢了。”他要求叶飞回到苏中,要想办法引韩顽来围攻,执行孤军坚守,待援歼韩的任务。他对叶飞说说:“政治上一定要有理有利才能打,不能主动去打人家,那没道理,八路军不好来增援。一定要顽固派来进攻,我们被迫自卫,政治上才站得住。”叶飞欣然领会。叶飞既然接受了刘少奇交代的任务,就特别注意研究半塔保卫战的经验。“半塔集及其附近没有主力,守卫半塔集的只是教导大队,照样圆满地完成了固守半塔集的任务。这正是一个启发,一个榜样。他请直接指挥坚守半塔集的五支队副司令员周骏鸣、参谋长赵启民等介绍指挥作战的经验,并由他们陪同详细观察了地形和工事。”叶飞和他所率的部队在半塔集休整了一个多月才回到苏中江都县吴家桥地区。
5月17日,日伪军500多人向吴家桥地区“扫荡”,叶飞率部坚守了半天,下午开始反击,一个冲锋把敌人打垮了。新四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仙女庙附近将逃敌包围。在歼敌大部后撤出战斗。但撤向哪里去?撤到何处对今后的行动更有利?经过讨论,决定撤向日伪、韩顽和两李(鲁苏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三股势力的接合部、宜陵东北的郭村地区去休整待机。
郭村西边5公里外是日军高邮、邵伯据点,北边5公里外,是韩顽所部张星炳保安第三旅,东边离两李总部泰州10多公里。当时在苏中地区,日军力量最强。其次是韩顽武装,号称10万人。第三位当属两李部队约3万人,总部在泰州,属中间势力。新四军兵力最少,名符其实是老四。叶飞部暂住的郭村,是两李的势力范围,叶飞是暂借此地休整的,实际是刘备借荆州,并不准备还给两李,主要想能借此引起北边的韩顽的进攻,那是就会演变成刘少奇所设想的孤军坚守一星期左右,八路军第五纵队从北边来援,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从西边来援,陈毅部主力从江南北渡,这样便可在郭村地区造成决战之势,一举将韩顽击垮,奠定将华中抗战的大本营建立在苏北的大计。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