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位于九州之中;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余年建城史,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座统筹规划的城市;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在此定都。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科举制度创建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五大都城遗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驾六震惊世界。“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源自洛阳,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今洛阳市西工区红山乡柿园村,尚有明清古建筑群,翰林宅第是古宅之一。清道光十八年,道光皇帝钦赐头名翰林王师曾(又名王常林)之宅,久经风雨,是历史的遗迹。据说光绪三年洛阳大旱,连年颗粒不收,饿尸遍野。王翰林自卖家田百亩,买来白米搭棚舍饭,让很多人死里逃生,其善举世代相传。
2012年5月,麦黄时节,笔者考察洛阳翰林宅第。王翰林后裔王进夫妇热情好客,迎接笔者一行入宅。翰林宅第大门联书:“家居化日光天下,人在春风和气中。”宅院内老槐树枝繁叶茂,旧石古砖,青竹幽兰,宁静致远。爬墙虎攀壁而上,小黄狗仰脸吠天,一派盎然生机。上房正室敬挂伟人毛泽东主席像和“为人民服务”题词。
院子里晾晒着很多新采割的野艾,散发幽香。问之,后裔宅主王进搬出一大摞中医药书籍说道:“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艾灸疗法,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王进说他研究探索艾灸疗法,临床医治中风(偏瘫)等症,效果良好。笔者粗览中医药学书籍,知中医艾灸疗法之神奇!
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艾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笔者考察洛阳翰林宅第,也了解一些中医学艾灸疗法知识,处处留心皆学问。
诗曰:
麦黄时节洛阳行,历史陈迹越时空。
翰林宅第艾味香,一缕青烟济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