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全国解放,他不顾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毅然回到太平沟,修复了已破败不堪的蜂场,致力于发展他所热爱的养蜂事业,决心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余热。这期间他撰写了《北方养蜂学》《苏联的养蜂业和我》等文,旨在推广养蜂技术,发展我国北方的养蜂业。抗美援朝期间,他捐赠蜂蜜支援前线,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1955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公私合营政策,将蜂场交给了当地的集体合作社。之后,因年迈多病,去哈尔滨居住,1957年5月因患高血压在哈病逝,享年65岁。
他的爱国石刻于一九九六年经国家文物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由他的家人、萝北县人民政府、县建设局、县文化局筹资建造了一座爱国石亭,将石刻有效的保护了起来。2005年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将石刻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战结束后,面对法西斯的滔天罪行,西方历史学家为了警示人们不忘历史教训,避免悲剧重演,总结出一句警世名言:“千年易逝,法西斯罪孽难消”!而我们中国的反法西斯警世名言:“此石可烂,倭匪之仇不可忘”却出自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山村养蜂人之手,时间上还要比西方历史学家早了十四年。
王明宪仇视倭匪,热爱祖国,有其深厚的思想根源。幼年读私塾时,听到父辈们讲述过他的祖辈曾有人参加中日甲午战争为国捐躯的故事,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刻的仇视日寇的烙印。在俄国打工期间,适逢十月革命爆发,他又目睹了日寇侵入俄国远东地区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增加了对日寇的仇恨,并参加了苏联的抗日游击队,帮助苏联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
“九·一八”事变后,王明宪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镇守黑龙江的东北军马占山部,在民众和士兵的抗日爱国情绪推动下,奋起抵抗,陆续打了一些胜仗,重创了日军,使王先生感到了一丝欣慰,他高兴得对亲友们说,“仇人又找上门来了,候他自消自灭决不可能,只有这样和他拼到底,把他们赶出去!”然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很快使马占山部处于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马占山被迫退出齐齐哈尔,于1931年初冬在呼兰河一带向日军假投降,以图从敌方获得粮弹补充后与之再战。王明宪在报上看到马占山投降的消息,悲愤的心情难以平静,就到他的一位挚友———在当地开白铁铺,人称洋铁匠的杨德宽处叙谈此事,他激愤的说:“马占山投降了,为什么不抗战到底呀,没有中国人的骨气,这东北河山就要落入日本人之手了,我们中国人要记住这民族的仇恨和国家的耻辱呵!”他让杨德宽给他找来铁锤和凿子,来到黑龙江边,找到一块马鞍形的巨石,借着月光,在上面刻下了“此石可烂,倭匪之仇不可忘。九·一八”14个大字!此后不久,王明宪满怀抗日救国之心秘密参加了东北军余部在当地组织的抗日义勇军,但没多长时间,因队伍成分复杂,纪律涣散,孤立无援而被日军打散,王无奈又回太平沟村经营蜂场。
1938至1939年间,日伪军在当地沿江及山区的据点多次遭到苏军和我抗日联军的袭击,而且情报大都掌握得比较准确。日寇认为太平沟地区有反满通苏之人,加紧了对可疑人员的监视。因王明宪从苏联回国,思想进步,自然引起了日本特务的注意,王察觉此事后,立即将蜂场交给他的侄儿王骧代管,于1939年深秋携妻子秘密逃离太平沟,辗转至哈尔滨市懒汉屯隐居。日寇没抓着王明宪,就把王骧抓进了宪兵队,同时还抓了当地猎户夏季布(鄂伦春人,曾帮助抗日联军购买粮食、食盐等物资,被人告发)。日寇对王骧、夏季布均予以严刑拷问,但未得到任何线索,随之将王骧、夏季布残酷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