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抵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斗争。在这场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坚持东北抗战的唯一政党,她高举抗日大旗,始终站在抗战第一线,成为领导这场伟大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东北抗战的唯一政党
纵观东北14年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中国共产党外,无论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还是其他党派,都没能在这场反侵略斗争中勇敢地站出来。而恰恰是在东北力量并不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这一历史重任。
东北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与国民政府妥协退让截然不同的政策,毅然地冲在了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前列。“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即召开常委紧急会议,讨论局势和应变措施。除向中央写出报告外,还发表了全国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份宣言——《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员会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宣言》,公开申明党的抗日主张。此后,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和中共满洲省委连续作出决议,揭露国民党和其他政治派别的欺骗宣传,扩大党的影响,号召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占领满洲;提出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中国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抗日救国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号召下,东北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浪潮。
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后,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支持。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发出一系列指示,加强对义勇军的领导。许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深入到义勇军之中,与抗日民众并肩战斗。满洲省委主要领导也不断到各地巡视,检查党对义勇军的领导。在对敌战斗的前线,许多共产党员冲在前面,用生命和鲜血筑起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党陆续派杨靖宇、杨林等到南满、东满等地开展工作,创建抗日武装,并先后创建了十几支抗日游击队。抗日游击队与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以抗日救国为宗旨,同抗日义勇军一道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义勇军抗日活动转入低潮后,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和后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战场上抗敌的主要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发动者组织者推动者
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了抗战的号召。满洲省委在事变第二天发出的宣言中就明确提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必然采取的行动”。宣言呼吁:“伟大的任务已经落在我们肩上了!只有我们以英勇的斗争才能完成它! ”中共中央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中进一步号召:“全中国工农兵劳苦民众必须在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利益下,实行坚决的斗争,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 ”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东北掀起了抗日的热潮。在义勇军兴起的同时,东北各级党团组织认真贯彻满洲省委关于“积极的扩大罢工、罢课、罢市,做反抗占领满洲的运动”的指示,领导广大城乡民众开展了抗税、减租、抢粮、反对日本资本家克扣工资、破坏生产等各种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心的斗争。
党中央和满洲省委对义勇军的抗敌斗争十分重视。 1931年10月,周恩来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与我们党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明确指出:“现在救国义勇军的组织已成为工农劳苦群众普遍的要求,我们要领导工农及一切被压迫民众自己组织武装的救国义勇军。 ”在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影响下成立的东北抗日救国会,它的宗旨和坚决抗战的主张与中国共产党是完全一致的,救国会的骨干力量,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受党影响的进步青年。救国会的主要领导成员,都是受党影响较深的爱国人士,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参加了共产党或走上了与党合作的道路。满洲省委派出大批干部到义勇军和抗日第一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战的中坚
自党领导的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创建开始,以义勇军为主体的群众自发的抗日斗争转向了自觉的、以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主的抗日斗争的道路。后来改称的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成为了东北战场上抗敌的主要力量,并与侵略者拼杀到最后,直至取得胜利。
1933年 《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后,党主动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各种义勇军,到1933年底,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游击队已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1936年2月10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统一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 2月20日,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周保中等和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的名义发表的《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统一了抗日军队的建制,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陆续改编为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建立了11个军,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各部队在广袤的关东大地上,贯彻积极进攻的作战思想,同日伪军进行几千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他们运用各种手段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讨伐”和“围剿”,动摇了侵略者的后方基地,牵制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支援),鼓舞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的英勇斗争,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1938年11月5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同胞的致敬电,称赞东北抗联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后,日本侵略者调集大批部队对抗联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讨伐”。抗日联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地方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上密营损失殆尽,粮食、药品、盐等给养完全断绝,许多优秀指战员壮烈牺牲。从1939年到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但是东北抗日联军广大官兵的意志没有被打垮,他们转移到深山密林,在冰天雪地、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伴星月而眠,食树皮野果充饥。抗联部队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的方式,继续与敌周旋。 1940年冬,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等抗联领导人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为了保存力量,继续坚持斗争,将抗联部分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此后,在东北党委会的领导下,抗联不断派出小分队到北满地区和饶河一带,袭扰敌人,顽强地坚持斗争。 1945年8月,抗日联军随苏军反攻回到东北,完成了抗战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东北14年的英勇斗争过程中,一大批党的优秀儿女为国捐躯,其中包括以杨靖宇、王德泰、魏拯民、赵尚志、李延平、夏云杰、陈荣久、汪雅臣、宋铁岩等为代表的100多名抗联师以上干部。他们和广大抗联官兵一起,缔造了伟大的“抗联精神”,这就是“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的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不畏险阻、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